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1)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同步提升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国际化培养成效突出。环境学科构建覆盖62国的生源网络和多国师生互访机制,与多伦多大学、伯明翰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中国学生赴外交流80余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35项,中外联合发表SCI论文54篇,近两年荣获“挑战杯”特等奖、“互联网+”一等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36项。培养的学生赴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就业。
(2)高水平国际化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国际合作,6名教师获EMI国际教学资质认证,13人入选校级青年教师国际交流计划;获批盖茨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60项,经费达7159万元;建成全英文课程27门,主编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专著11部、全英文讲义5部,丰富了环境学科全英文教学资源。教学成果丰硕,课程建设与留学生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教师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国际学生(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留学生指导教师”等重要奖项39人次。
(3)国际合作网络完善与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国家级环境与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支撑下,主办国际环境技术大会、中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国际会议等品牌会议17次,聘请10余名海外著名学术大师为环境学科客座教授,环境学科教师团队3人次在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等国际组织兼职,36人次在Nano-Micro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兼职,与日本九州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11国签订科研合作协议23项。
教师团队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李子富教授与盖茨基金会合作,首次将“厕所创新大赛”引入中国,获“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被评为中国“厕所革命十大推进人物”。段小丽教授受聘为“国际暴露科学学会亚洲分会”主席,牵头编制ISO国际标准2部及中国首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国内示范引领与院校推广作用明显
相关成果已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累计下载量5879次,并多次受邀在高校环境教学改革等论坛作报告,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目前已与多家院校开展交流,分享并探讨“双向赋能·循环驱动”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推动先进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广泛传播与实践。成果已辐射推广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湖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并获得一致肯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