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形成的背景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强调遴选标准应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具体安排,强调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人才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柯俊院士1984年招收了第一届科技史方向的研究生,1990年、1996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科学技术史学科名列前茅,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获A+。经过韩汝玢、孙淑云、梅建军等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符合科学技术史学科特点的“文理融合、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12月,学校成立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充分整合校内相关学术资源,成为科学技术史学科依托的平台。2015年6月,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制订了科学技术史学科“精品育人战略”和“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纳入《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并取得了实效。2017年6月和2022年2月,科学技术史学科连续两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根据《北京科技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科学技术史学科将“培养一批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并制订了相应的建设方案。科学技术史学科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遵循“科学格物、历史鉴世、文化润心”院训,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高质量、重实践、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