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科学技术史一流人才培养实施方法示意图
(1)制订“科学格物”计划,不断优化科研实践育人协同机制
多次修订科学技术史学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通硕博贯通培养的壁垒,按学科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增设“古代材料分析实验”等实践类课程,在“科技考古理论与方法”“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课程中增加互联网、AI等科技内容,在“工业考古”等课程设置实地调研环节。
积极探索课外实践新模式,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河南、陕西等地建立了41家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或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构建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学生直接参与石峁古城、三星堆遗址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项目,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体现了学科担当。
学生选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约占90%。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科研平台,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2)实施“历史鉴世”行动,构建多元立体的课外学术活动体系
扩大师资队伍、优化学缘结构,学科覆盖历史学等多个文科专业。创设“科学技术史学术前沿”必修课和“科技思想史专题”“物质文化专题”等研讨课程,形成“实践探索+研讨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史经典原著读书班”等,提高学生历史文献阅读水平和解读能力。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形成团队完成研究报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眼光思考和阐释当今时事热点问题。
开设“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学术午餐会”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开拓了学术视野。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培养交叉融合的思维方法,增强其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1)建设“文化润心”工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着力打造一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古代冶金标本展室,创建微信公众号“科史文苑”等思想文化宣传阵地。组织学生参与“工师于国”展览策划,承办“科学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出版“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丛书”“冶金历史文化丛书”等一批文化著作。
依托传统金属工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设“传统文化论坛”、非遗大师进校园、传统工艺进社区、校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悟;设立“金艺求精”“非遗传承”学生社团,建设“贝壳工坊”,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铁刃铜钺”“科史铜镜”,彰显并传承灿烂的中国古代金属文明。
出版《材料大师柯俊》,设立柯俊图书馆、柯俊先生铜像等,赓续学术薪火和科学精神。编撰“课程思政案例集”,实现研究生课程思政全覆盖。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世界科技文明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课程,极大地提升了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以文化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机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