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科学技术史学科秉承“文化强国、科技兴邦”理念,弘扬“团结、传承、开放、奋进”精神,推动文理交叉融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积极构建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制订“科学格物”计划,实施“历史鉴世”行动,建设“文化润心”工程,通过高水平科研实践育人,提高国际化交流水平,形成“北科学派”精品小众学科人才培养特色、“文理融合、科教协同”的育人模式和“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政教育新思路,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高质量、重实践、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近十年来,科学技术史学科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研究生课程47门,毕业博士59人、硕士162人,获得省部级以上38项荣誉,实现多个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国内数量最多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向博士生,多数毕业生成为考古文博、科普行业的业务骨干,立德树人效果显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方面名列全国第一,担负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杆的作用,支撑国家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引领国内同行学科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思路
教学成果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文科背景学生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训练。科学技术史学科以培养通才而闻名,但原课程体系中科学实验和实践环节不足、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偏少等问题,致使文科背景学生难以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规律。针对此,制订“科学格物”计划,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拓展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采用科学实证方法研究科技遗产。
(2)理工科背景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人文素养。学科点存在师资队伍规模小、学科单一等弱点,造成理工科背景学生历史类人文知识不完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此,实施“历史鉴世”行动,扩大文科师资比例,构建多元立体的课外学术活动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不足。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问题,难以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自信的重任。针对此,建设“文化润心”工程,打造一流文化基础设施和活动品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将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科学技术史一流人才培养实施方法示意图
(1)制订“科学格物”计划,不断优化科研实践育人协同机制
多次修订科学技术史学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通硕博贯通培养的壁垒,按学科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增设“古代材料分析实验”等实践类课程,在“科技考古理论与方法”“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课程中增加互联网、AI等科技内容,在“工业考古”等课程设置实地调研环节。

科学技术史学科点合格评估
积极探索课外实践新模式,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河南、陕西等地建立了41家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或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构建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学生直接参与石峁古城、三星堆遗址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项目,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体现了学科担当。

李延祥教授带领研究生在新疆哈密黑山岭无人区考古工地
学生选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约占90%。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科研平台,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教师指导研究生实验工作
(2)实施“历史鉴世”行动,构建多元立体的课外学术活动体系
扩大师资队伍、优化学缘结构,学科覆盖历史学等多个文科专业。创设“科学技术史学术前沿”必修课和“科技思想史专题”“物质文化专题”等研讨课程,形成“实践探索+研讨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史学科教师合影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史经典原著读书班”等,提高学生历史文献阅读水平和解读能力。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形成团队完成研究报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眼光思考和阐释当今时事热点问题。

科技史经典原著读书班
开设“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学术午餐会”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开拓了学术视野。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培养交叉融合的思维方法,增强其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学术午餐会
(3)建设“文化润心”工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着力打造一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古代冶金标本展室,创建微信公众号“科史文苑”等思想文化宣传阵地。组织学生参与“工师于国”展览策划,承办“科学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出版“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丛书”“冶金历史文化丛书”等一批文化著作。

科学文化进校园活动
依托传统金属工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设“传统文化论坛”、非遗大师进校园、传统工艺进社区、校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悟;设立“金艺求精”“非遗传承”学生社团,建设“贝壳工坊”,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铁刃铜钺”“科史铜镜”,彰显并传承灿烂的中国古代金属文明。

传统工艺进社区活动
出版《材料大师柯俊》,设立柯俊图书馆、柯俊先生铜像等,赓续学术薪火和科学精神。编撰“课程思政案例集”,实现研究生课程思政全覆盖。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世界科技文明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课程,极大地提升了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以文化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机制。

世界科技文明史课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