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科学技术史学科秉承文化强国、科技兴邦理念,弘扬团结、传承、开放、奋进精神,推动文理交叉融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积极构建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制订科学格物计划,实施历史鉴世行动,建设文化润心工程,通过高水平科研实践育人,提高国际化交流水平,形成北科学派精品小众学科人才培养特色、文理融合、科教协同的育人模式和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政教育新思路,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高质量、重实践、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近十年来,科学技术史学科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研究生课程47门,毕业博士59人、硕士162人,获得省部级以上38荣誉实现多个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国内数量最多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向博士生,多数毕业生成为考古文博、科普行业的业务骨干立德树人效果显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方面名列全国第一,担负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杆的作用,支撑国家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引领国内同行学科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思路.png

实施思路


教学成果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文科背景学生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训练。科学技术史学科以培养通才而闻名,但原课程体系中科学实验和实践环节不足、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偏少等问题,致使文科背景学生难以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规律。针对此,制订科学格物计划,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拓展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采用科学实证方法研究科技遗产。

(2)理工科背景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人文素养。学科点存在师资队伍规模小、学科单一等弱点,造成理工科背景学生历史类人文知识不完备、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此,实施历史鉴世行动,扩大文科师资比例,构建多元立体的课外学术活动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不足。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问题,难以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自信的重任。针对此,建设文化润心工程,打造一流文化基础设施和活动品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将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