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创新点

1)形成北科学派的精品小众学科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我国最早建制化开展文物科技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柯俊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坚持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促进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在冶金与材料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引领国际学术前沿。40年来,累计培养近500名高层次人才,涌现出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等享誉国际的优秀校友,在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打造文理融合、科教协同的育人模式

通过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加科学实验和实践环节,设立原著读书班”“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学术午餐会等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补足专业基础知识短板。依托重点科研基地等平台,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组织跨区域多点田野实习、建立工作站。通过协同科研育人机制,将学生培养深度融入科研探索与实践应用全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学生成果有力促进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实施,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贡献了力量。2024年,《中国科学报》报道文理交融,博采众长,他们用文献和文物说话,通过科技手段挖掘历史价值,守护着中华科技文明的精髓。

(3)创建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政教育新思路

通过一流文化建设项目和传统科学文化活动,在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基地建设过程中涵养文化修养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在解决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实际问题中增强文化自信。开展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在近距离接触著名科技人物和传统工艺大师过程中感悟科学家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近年来,大国钢铁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世界科技文明史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019年,《光明日报》专题报道科学技术史团队将中国古代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纳入教学大纲,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