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立德树人效果显著,支撑国家文化和科技事业发展
科学技术史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质量过硬,在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方面名列全国第一,助力学科评估获得A+成绩。毕业生充实到西北大学、山西大学等国内高校学科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为文物考古行业发展注入活力;或就职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协创新院等机构,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贡献力量。毕业生在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国家级学术人才占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超过50%,近年来涌现出“黄大年团队”负责人咏梅、“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柯俊科技史奖”获得者黄兴、“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陈国科等优秀人才。2024年,《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近500名科学技术史与考古文博等领域高水平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征程中,镌刻了光辉印记。”
(2)发挥育人标杆作用,引领同行学科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担负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杆的作用,多次在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点联席会议上作主题发言。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撰写《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报告》,引用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推广案例,得到普遍关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科学技术史学科纷纷学习我校先进经验,在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务院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指出:“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秉承柯俊院士的遗志,多年来探索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在全国高校推广。”
(3)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
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33家教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依托“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等项目,邀请海外专家来华短期学术讲座。全职引进2名外籍教师,在国内首创科学技术史全英文课程。组织亚洲冶金考古暑期学校、中意文物保护研修班等,招收缅甸等“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牵头设立“一带一路”学术组织,筹备国际材料科技文明史学会;参与组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国际冶金史大会、古代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主办Advances in Archaeomaterials国际学术期刊。2025年,潜伟教授当选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执委会主席,刘思然教授担任东亚考古学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探索与实践,有力支撑了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增进了文明交流互鉴、提高了民族文化自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