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互建培养,丰富了一流学科内涵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秉持需求牵引的学科发展理念,依托中心及协同单位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主体优势学科,为以冶金、材料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形成了以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融合的冶金工业学科群协同发展新思路。冶金、材料等主体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得以巩固,并跻身国际学科排名的前列。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了冶金、材料、矿业、机械、自动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形成了材料研究“第四范式”的材料基因工程新兴学科,以及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两大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成功发展反哺了中心研发思路与模式革新,形成了学科间相互促进、融合的发展机制。
(二)学术性工程性并重的多源多维培养,构建了学生成才网络
重点从企业吸收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作为兼职、双聘人员进入中心,促进中心科研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中心技术研发与生产现场的紧密结合,加速科学研究向应用开发的转化;重点从欧美日韩等钢铁技术先进国家吸收一批访问交流人员进入中心,借鉴“111引智计划”的经验,通过多项国家外专项目等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到中心定期访学、授课、开展学术交流,使中心的发展紧跟国际步伐,以人员交流促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生培养既有国际前沿的学术引领,又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进步的滋养,兼顾了学生培养中的学术性和工程性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人才成果双转移”的可持续化培养,形成了校企共赢团体
遵循“双转移”(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与高端人才向企业转移)原则,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协同体内的专项指标为企业培养高端工程人才,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形成联合攻关项目组,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将学生科研创新与未来就业相统一,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形成了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共赢团体。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