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培养了更多高端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经过多年实践,培养了一批面向产业技术开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以2011专项计划、工程硕博士专项计划、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项等计划,累计培养研究生422人,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向高水平工程人才62人等,首钢10人,鞍钢5人,河钢8人,攀钢8人,南钢4人,山钢3人。

秉承学术工程并重的培养理念,近3年来获校长奖章2人,十佳学术之星3人,学术三分钟金奖1人,国家奖学金43人,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等北京市级荣誉34人,挑战杯银奖和铜奖各1项。

而且从就业方向来看,更多毕业生走向首钢、宝钢、攀钢、湘钢等企业,就业工作行业占比可达93.36%;毕业的工程博士硕士已快速成为钢铁企业核心骨干力量,如马钢车轴洁净化核心成员郭俊波、北京市劳模首钢刘延强博士、受聘工信部钢铁行业节水标准化委员的张岩岗博士等。

2.提升了产学研联合的科研创新能力

产学研联合推行下,形成一批多学科交叉型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形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6项;其他科研类奖项11项。何安瑞牵头的“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过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徐科牵头 “基于深度学习的热轧带钢表面在线检测与质量评级”,吕志民牵头“”及赵征志 “高安全性车身结构用钢制造及应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和王丽君 “超纯净不锈钢脱氧及夹杂物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产学研用的协同模式持续提高了高校服务行业难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3.协同培养高端工程人才模式深受企业认同

成果实施过程,与钢铁企业共建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及平台,互派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与马钢集团共建冶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河钢集团共建钢铁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联合办公室、与河南省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省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共建龙腾特钢北科大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山东银光钰源轻金属精密成形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同时,加强与政府合作,建立京津冀钢铁减排创新联盟等。其他高校也借鉴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与企业建立结合资源特色和专业特长的协创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