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一)成果应用情况

1.打破主攻专业壁垒,课程学习交叉化

兼顾各专业固有的培养大纲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需要,跨专业选修相关专业的课程,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多专业的知识底座,如材料专业选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冶金学科学生辅修能环、计算机等可成,构建起“宽领域,多方法”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生生源方面,积极招收跨专业的生源,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选读机械专业等,

中心一半以上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11名教师开设12门本、硕、博相关课程,另有多名老师开设专业拓展前沿课程。将中心学科交叉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拓展到本科生、研究生多学历层次的培养过程中。

中心在读学生中有多学科培养背景学生达85人,博士中有7人本-硕-博所修专业分属三个学科。利用学生多学科的背景,在培养历程中实现学科交叉。通过专业化训练挖掘理论深度,通过学科交叉背景拓展知识广度,突破壁垒,释放科研与实践的新潜能。

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学习以及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心学生既能成为科研人才又能成为技术先锋,培养出了能服务国家需求且懂产业、懂企业、懂技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2.打破固化思想壁垒,培养路径多样化

完善出国留学和交流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学生海外研习、短期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最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选派中心的导师和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行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中心讲学和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采用现场英文授课、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累计资助学生出国40余人次, 接待外国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讲座等80余次,持续拓宽培养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

3.打破培养单位壁垒,学术工程融合化

发挥协同体间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跨学科导师组制度,围绕重大任务以及企业需求,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家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导师指导小组,并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技术或专题报告。宽视野重实践,紧密结合产业需求的研究生指导团队。校企导师深度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联合企业和研究院所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兼职导师36人,包括钢研院刘正东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韩恩厚院士,宝武太钢李建民总工等。

所有专业性硕士安排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生产实践,累计已完成二百余名同学;目前招生的工程硕博士专项计划、钢铁脊梁计划更是将学生直接送到企业进行培养,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工业生产一线。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生产现场提供科技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出工程能力。

4.打破成果转化壁垒,创新能力持续化

立足校企合作平台,围绕国家/企业实际需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攻关和研究生未来就业相结合,在高校以“半个员工”的方式在学习,“带着成果”去企业入职,进一步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确保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持续性,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实现成果与人才双重转移

(二)成果辐射效应

1.培养了更多高端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培养了一批面向产业技术开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以2011专项计划、工程硕博士专项计划、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项等计划,累计培养研究生422人,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向高水平工程人才62人,首钢10人、鞍钢5人、河钢8人、攀钢8人、南钢4人、山钢3人等。2023级新生中钢铁脊梁专项、工程硕博士专项4人前往太钢、宝武、中国航发集团进行培养和实践;2024级新生目前已招收此类专项推免5人。

秉承学术工程并重的培养理念,既强专业素质,又育综合能力,近年来获校长奖章2人,十佳学术之星3人,学术三分钟金奖1人,国家奖学金43人,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等北京市级荣誉34人, “挑战杯”银奖和铜奖各1项。

中心招收硕士优质生源率高达70%,本校生源招收166人,其中30人由中心完成了本硕博贯通培养,72人完成本硕培养。学生对高端复核工程人才培养的认可,为中心提供优质生源保障。

懂专业懂技术学生继续深耕本行业本专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首钢、宝钢、攀钢等企业,就业专业相关度可达93.36%;毕业的工程博士硕士已快速成为钢铁企业核心骨干力量,如马钢车轴洁净化核心成员郭俊波、“北京市劳模”首钢刘延强博士、张岩岗博士受聘工信部钢铁行业节水标准化委员等。

2.提升了产学研联合的科研创新能力

形成一批多学科交叉型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大奖项:何安瑞老师牵头的“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过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徐科老师“基于深度学习的热轧带钢表面在线检测与质量评级”,赵征志老师“高安全性车身结构用钢制造及应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王丽君老师“超纯净不锈钢脱氧及夹杂物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现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6项;其他科研类奖项11项。产学研用的协同模式持续提高了高校服务行业难题的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科研与应用,创新与服务的协同新模式落实到行业一线生产中,真正实现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3.协同培养高端工程人才模式深受企业认同

中心现有国家级平台1项(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平台1个(北京市交通与能源用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钢铁企业共建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及平台,互派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与政府合作,建立京津冀钢铁减排创新联盟和。与湘钢集团共建的“绿色钢铁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包钢集团共建的“高端新材料研究中心”、与山钢集团共建“高端风电用钢铁材料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马钢集团共建冶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河钢集团共建钢铁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联合办公室、与河南省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华为集团联合成立“5G+工业视觉联合实验室”、与江苏省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共建龙腾特钢北科大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山东银光钰源轻金属精密成形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