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形成的背景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钢铁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商机。同时,钢铁行业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钢铁企业更加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与其他产业不同,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复杂,自主创新需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提升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企业缺乏高层次研发人才,难以独自承担高难度的工艺与装备研发,而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条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两所冶金特色高校为核心,联合当时的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国内龙头企业,钢研集团、中科院金属所等研究院所,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中心于2014年10月正式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列入国家“2011计划”,成为我国38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22年5月,国家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新一轮建设方案。中心面向钢铁工业绿色化战略转型的发展需求,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绿色制造,制造绿色”为目标,重点聚焦“关键共性工艺与装备研发、重大工程高端产品开发”两项重大协同创新任务,进行工艺、装备、产品的系统创新,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和产品质量问题。中心践行“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同一支队伍、同一个机制”的协同创新运行模式,整合多学科、多团队的优势,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开展深入系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高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钢铁工业转型做出贡献。
中心历任领导包括原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教授、原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薛庆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教授以及现任主任何安瑞教授,均是材料、冶金、机械行业领军人物;中心有包括周国治院士、毛新平院士、王一德院士、徐金梧教授、何安瑞教授、王丽君教授、武会宾教授等在内的知名学者及国家重大人才14人。现有在职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涉及学科包括材料、冶金、机械、计算机、仪器、物流。致力于成为钢铁关键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引领者,冶金行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和推动者。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时以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突出“寓教于研”的特点,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行业需求,着重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行业科技创新人才、行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时,打破原有的多重壁垒,坚持“课程学习交叉化,培养路径多样化,学术工程融合化,创新能力持续化”的理念,构建出可持续高端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