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主要内容

该成果围绕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战略目标,依托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率先开展了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汇聚国内外行业的各种创新要素,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针对行业转型动态发展对高端工程人才的需求,从课程培养交叉化,培养路径多样化,学术工程融合化,创新能力持续化等方面实施改革,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视野,兼具学术性和工程性的高端人才为核心目标,建立了学科与学科、高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等多维立体交叉的人才培养网络,推进协同体间的深度合作,逐步形成可持续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一)解决了行业转型与高端复合型工程人才的供给矛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需求结构的升级,绿色冶金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钢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急需具有多学科背景,广阔知识结构的高端复合型工程人才,单一学科的背景较难应对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协同创新,指的就是多学科交叉、多行业协同、产学研用融合。因此,中心根据需求率先新增了钢铁智能制造、绿色冶金(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等新的方向,形成以冶金、材料一流学科为牵引,机械、信息,自动化,环境等相关专业交叉的学科群,结合课题研究需要,跨专业选修相关专业的课程,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主学科为核心的新工科知识架构。

(二)解决了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和工程性并重的难题

面向钢铁行业核心共性技术研发需求为牵引,把企业“请进来”,组建高校多学科学术导师和企业院所工程导师的导师团对,在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在基础研究中深化认识,突破创新,把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培养既具备扎实基础兼具工程实践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类科技领军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做到学术性和工程性并重两条腿走路,确保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在有扎实专业理论的同时,又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出兼具学术性和工程性,注重双向互动融会贯通,能打破学术与实践的壁垒的行业高端人才。

(三)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在成果和人才两方面的持续共赢

中心不仅用协同体内的专项指标为企业培养高端工程人才,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形成联合攻关项目组,还把学生“送出去”,将学生培养课堂转移至企业生产一线,重点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将学生科研创新与未来就业相统一,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也实现了高校服务行业的能力持续进步,在人才培养中去解决企业的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问题,发挥高校的育人本质和科研能力,在工程人才的培养中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同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最终实现“成果与人才双重转移”的合作共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