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打破主攻专业壁垒,课程学习交叉化

兼顾各专业固有的培养大纲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需要,跨专业选修相关专业的课程,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多专业的知识底座,如材料专业选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冶金学科学生辅修能环、计算机等可成,构建起“宽领域,多方法”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生生源方面,积极招收跨专业的生源,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选读机械专业等,利用学生多学科的背景,在培养历程中实现学科交叉。

 

(2)     打破固化思想壁垒,培养路径多样化

完善出国留学和交流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学生海外研习、短期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最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选派中心的导师和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行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中心讲学和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采用现场英文授课、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累计资助学生出国40余人次, 接待外国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讲座等80余次,持续拓宽培养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

 

(3)     打破培养单位壁垒,学术工程融合化

发挥协同体间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跨学科导师组制度,围绕重大任务以及企业需求,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家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导师指导小组,并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技术或专题报告。宽视野重实践,紧密结合产业需求的研究生指导团队。校企导师深度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联合企业和研究院所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兼职导师36人,包括钢研院刘正东院士,海洋。韩恩厚院士,宝武太钢李建民总工等。

 

(4)     打破成果转化壁垒,创新能力持续化

立足校企合作平台,围绕国家/企业实际需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科研攻关和研究生未来就业相结合,在高校以“半个员工”的方式在学习,“带着成果”去企业入职,进一步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确保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持续性,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实现成果与人才双重转移”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