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三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引擎、科创科普为两翼、一体化贯通式育人模式的“一体两翼三引擎”的创新做法。


图片1.png

图 1 “一体两翼三引擎”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高等工程师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三家基地)



1.开展“素质先导”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重塑育人理念

一是从素养维度,重塑教学理念,强化价值引领。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育人目标,开发“大国重器-关键材料”、“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制作”等科学课程,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培育置于教育教学优先地位,从根源上扭转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养成的倾向。二是从能力维度,构建前沿讲座、科学体验、科学课程、科创项目、科技竞赛、科普实践和成果孵化等七大类教学项目,分层分段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队合作、设计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三是从知识维度,结合学校学科特色,聚焦材料、冶金、科技史等一流学科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解剖前沿科技,溯源科学概念,将其转化为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的科学原理,形成项目式、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并持续改进。


2.构建“体系贯通”的育人模式,实现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

一是注重思想引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以学校《大国钢铁》公开课、“材料名师讲坛”为牵引的系列科普课程为载体,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有机衔接,深耕“钢筋铁骨”育人沃土。

二是搭建双向互动平台。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引擎,“请进来、走出去”,创新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构建场地、内容、人员三个“梯队开放”保障机制,提供实践场景和机会,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提升服务基础教育效能。


图 2  三引擎:三家科普全国基地有机衔接大中小学


图3 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三是建立素养一体化培养体系。设立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致性目标,围绕六项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安全,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建立成长式的培养体系,层层递进。大学生以创新与创业为主,中小学生以创新与创意为主。


图4 成长之树:素养为导向的大中小学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实施“科普科创内容协同”行动,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托举科普之翼。组建以教师、大学生为主的科普队伍,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打造“科普思政、品牌活动、特色课堂”三位一体科普育人矩阵,释放科普动能。


图片5.png

图 5  三位一体:贯穿科普育人全过程


二是持续发展科创之翼。确立夯实基础、交叉创新、聚焦前沿三条主线,在基础教育阶段依托翱翔计划、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智能车、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项目,构建成长式科创育人机制,提升科创实践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图片6.png

图 6  三条主线:引领科创人才培养


三是协同科普科创两翼。强化课外实践中科普科创的相互作用,让中小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提早涉足科创领域;转化科创成果进中小学特色课堂,反哺中小学科学教育,分阶段设定评价指标,实现科普与科创增强式循环。


图7 合作中学科学实践活动评价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