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取得的背景
1. 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基础教育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起点,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而高等学校集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于一身,是实现上述发展格局最主要的载体。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仅是向国家和社会输出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人才。高校应发挥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基础教育合作联动,推动大中小贯穿式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三位一体发展。
2. 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走向深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获得关注和认可。国内部分高校已经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思政,美育德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和贯穿式人才培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海淀区教科院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分别签订了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清华大学与北京一零一中学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基地”,打造大中联手、一体育人的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合力打造大学与基础教育学校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同济大学与上海地区中小学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发布大中小科技创新教育贯通培养计划。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正在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3. 我校在大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情况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同等重要。支撑国家科技重大战略的科学普及也是培养科技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深挖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深入研究科普创新教育,形成了涵盖课程、活动、竞赛等具有浓厚北科特色的科学普及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本硕、本博贯通培养,取得了突出成效。同时,积极对接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开展特色科学课程,助力基础教育发展。获批学校重大教改项目“打造支撑国家科技重大战略的大中小学贯通制实验教学科普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前沿科研机构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代表的科普力量,具有非常强的科创能力和丰富科普资源。在新时期,我们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双翼发展的重要使命。应不断开拓思路,打造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的科普科创协同教育模式。特别是抢先推动和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科普和科创协同教育体系,助力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贡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