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1、人才培养理念获得全面推广,成为材料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新范式
《思想政治研究》、《北京教育》和《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等多个期刊宣传报道了申报团队的“CCQ”育人模式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成效,并推广辐射到相关兄弟院系和合作企业,成果第一完成人作为学校师生宣讲团教师宣讲员,先后受邀在武汉理工、厦门大学、西工大以及厦门钨业、新疆有色、天宜上佳等 余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宣传推广,并在研究生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开班仪式、研究生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中开展报告 余场,累计听众超过 余人次。此创新理念形成了具有可推广、可拓展、可应用的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
2、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学业就业取得新突破
在该育人理念指导下,培养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和社会服务方面贡献突出、成绩斐然。2015年以来,培养学生参与创造的成果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奖63项(含一等奖3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含《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4篇)在内的学术论文1814篇,授权发明专利846项;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奖励1特5金7银,覆盖学生457人次;牵头组建国际腐蚀工程师学会亚洲唯一学生分会,博士生钱鸿昌获欧洲腐蚀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首次);先后培养2437名研究生,其中253人扎根西部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3、推动人才技术双转移,助推行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
依托与澳门、山东、航发、北汽、重燃等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培养创新工程人才588人,以材料研发新范式思维快速响应国家和企业的迫切需求,吸引企业捐赠奖学金16支,共计1660余万元,推动“人才技术双转移”。培养的博士生段方苗、李清、张鹏等高层次人才成为“重型燃气轮机”、“冬奥-首钢大跳台”、“最抗冻-复兴号动车组”等重大工程骨干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受到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培养的博士生鲁慧峰,立足打破国外垄断,解决高性能陶瓷AlN粉体卡脖子难题,创办厦门矩瓷科技企业,满足国防军工装备需求。
4、党建引领,以文化人,传承材料精神特质,涵养报国奉献新生态
通过打造品牌活动和育人载体,大力弘扬践行老一辈学术大师、身边榜样的优良传统、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开展中国材料名师讲坛、新材料技术大讲堂和材料铸魂.微党课等专题讲座,以言传身教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报国立志。建设青年教师领航工作站、团工委、关工委等育人平台,先后培养国家杰出人才14人、国家青年人才13人、省部级各类人才23人,引进留学青年36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