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以文化人,构建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把研究生党团班建于科研团队上,强化学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实施政治+学术“双导师”,促进党性+学术“双提升”。创建青年教师领航工作站、青年团工委和关工委等载体,打造中国材料名师讲坛、新材料技术大讲堂和材料铸魂.微党课等品牌活动,推动“大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育人全过程,传承北科精神和材料文化,推动“一融双高”创先争优,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提出“CCQ”研究生培养新理念新机制。

“CCQ”育人模式是通过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和大师引领四种途径,将思政、科研、实践、文化“四位一体”深度融合,探索材料学科研究生特色育人模式。具体措施是从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实践创新、强化国际视野、个性化培养、科研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及思想政治文化“七个维度”开展育人改革,充分体现材料学科特色和行业发展新要求。通过对研究生全流程培养过程的20个评价观测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综合评价函数计算模型,对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评估。通过多年的实际数据统计,有效验证了“CCQ”育人模式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新时代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3)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协调资源,将多方优势充分转化为育人优势。

依托学科、平台、师资和科研等多方优势资源转化为育人实效,推动“CCQ”育人理念落实落地。首先,通过整合北科大一流材料学科优势,拓宽材料智能设计学科方向,创办材料基因工程“八年本博一贯制”高精尖班人才培养和全国首个AI+材料的材料智能技术本科新专业,推动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其次,依托材料学科优势科研平台,创建大学研究院,建设国际学术组织、国家级省部级基地,打造校地企产学研协同平台,将平台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同时,通过首席教授领衔“以老带新、新老协作”的师资团队和“本硕博贯通、党团班协同 ”的学生队伍,形成师生共建,培养研究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最后,通过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开展有组织科研和创新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多元化、多维度分析问题、多视角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多维合力,校地企产学研共建,锤炼研究生创新实践过硬本领 。

通过校地企合作,产学研贯通,推动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行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社会产业需求进行研究和论文选题;鼓励学生将文章写在车间、写进现场;通过“一生多师、多方协作”培养机制,推动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和科研一线,增进校企、校地、校际和海内外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就业渠道和人才技术双转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