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为全国唯一统一开设的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对于博士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关键作用。通过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博士生思政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建设与效果提升”,课程构建了五级互动教学内容体系、二级教学辅导体系、三级考评体系,形成了动态联动的教辅评立体化课程体系,显著提升了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有助于博士研究生坚持和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确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不断提高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的能力。具体成果包括:
(一)五级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教师慕课教学、教师实体课堂授课、实践教学、学生汇报与教师点评、教师课程总结。教学内容全面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当代发展问题、当代社会建设、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提升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二级教学辅导体系。具体包括,线上慕课答疑、习题、单元测验、学生互助答疑和线下实体课堂互动答疑。实现了教学的动态跟踪,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包括,线上考试、分组研讨、课程论文。通过多样化考评方式,更全面、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形成“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
通过学情数据驱动,教学、辅导、评价动态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持续提升课程质量。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科生、硕士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具有“步步高”的有机联系。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去分析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当代发展问题、当代社会建设、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高。
根据多年的课程前期调查,博士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理论深度、学术视野、实践应用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由某一位教师全程讲授,以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学空间有限,互动形式不足,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协作和探究性活动,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学情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难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
1、教学方式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既有国外资本主义的内容,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板块的内容,又有生态、科技方面的内容。某一位教师全程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受限于知识背景、业务素质,难以实现全面的专业教学,甚至出现大量教学内容集中于教师熟悉内容的情况,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有效回应学生的需求,解答学生的困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落脚于分析国际国内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教师单向传授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研讨性,缺乏丰富的资料支撑,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2、辅导方式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要求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回应博士生的差异化需求。传统的规模化集体辅导方式,缺乏有效互动,效率低下。
3、考评方式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或论文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情况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单一方式教学、单一方式辅导、单一方式考评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适应“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要求,可能导致博士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理论运用能力不够,甚至强化博士研究生群体中“重专业轻思政”的倾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