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

姓名

李艳艳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年8月

最后学历

博士

参加工作时间

2003年6月

高校教龄

22年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号

15117907108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研究

电子信箱

liyanyan@tsinghua.org.cn

何时何地

受何种奖励

1、2020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称号。(现更名为国家青年文化英才称号 

2、2019年获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人才称号。

3、2016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称号。

4、2023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九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提名奖。

5、2024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提名奖。

6、2023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青年学者人才称号。

7、2024年被评为中国知网前1%高被引学者。

8、《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2018年获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优秀作品奖,独立作者。

9、《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2018年获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优秀论文奖,独立作者

10、《2014年意识形态领域十个热点问题》,201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排名第五。

11、《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201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三等奖,独立作者。

12、《资本主义制度危机与美国社会道德滑坡》,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排名第一。

13、《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势、事》,201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教学论文奖,独立作者

 

李艳艳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实体课堂中讲解当代中国文化专题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建设》《文明:冲突抑或其它》部分内容。一是,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主题,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关于现代化的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典型社会思潮,在理论上加以分辨和澄清。二是,针对西方文明中心论,从文明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明形态演进阶段划分、文明冲突论的思维逻辑与实践逻辑、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是对文明进步规律科学把握等维度展开讲授,从理论上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

 

在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李艳艳教授灵活运用弹性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社会性学习理论、多模态互动理论、过程性评价理论、数据驱动评价理论,综合运用混合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典型场景教学、案例教学、同伴教学、数字支持等方法,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五级教学、二级教辅、三级考评结合的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扩大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影响力,使该课程逐步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思政品牌课。

具体来说,体现其贡献的相关学术成果如下。

报纸文章:

1、独立作者,《勇于开顶风船》,《人民日报》理论版2020年10月12日。

2、独立作者,《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光明日报》评论版2024年11月6日。

3、独立作者,《打造一支新型劳动者队伍》,《光明日报》光明视野版2024年3月13日。

4、独立作者,《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大关系》,《光明日报》评论版2023年11月27日。

5、独立作者,《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光明日报》理论版2024年6月5日。

学术论文:

1、独立作者,《马克思在意识形态虚假性问题上的理论超越与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7期。

2、独立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发展动力观的理论超越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

3、第一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哲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

4、独立作者,《公有主体型自主劳动与社会主义文明创新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5、独立作者,《劳动解放视域下习近平关于文明重要论述的理论超越与观点创新》,《理论学刊》2025年第2期。

6、独立作者,克思恩格斯“生产”和“需要”关系理论视域下文明进程矛盾探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6期。

7、独立作者,《国外文明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探赜》,《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5年第3期。

8、独立作者,历史唯物主义文明理论的超越对象与超越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5期

9、独立作者,《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明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当代启示》,《思想战线》2024年第4期。

10、独立作者,《人民主权理论的演进、困境与超越——至19世纪40年代主权权利与主权权力关系的维度》,《宁夏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11、独立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论坛》2021年第34期。

12、独立作者,《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超越性的四重维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13、独立作者,《恩格斯文明时代起点观的发展辨析与当代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4、独立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2期。

15、第一作者,《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演变、本质和应对》,《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6、独立作者,《传统生态文明观四问》,《江淮论坛》2012年第4期。

17、独立作者,《意识形态理论的世俗化进程:从还原论到生成论》,《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9期。

18、独立作者,《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江海学刊》2018年第6期。

19、独立作者,《意识形态斗争概念的哲学探析与现实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20、独立作者,《比较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概念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21、独立作者,《对意识形态“革命话语”的几点省思》,《理论探索》2016年第2期。

22、独立作者,《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5期

23、独立作者,《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哲学危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3期。

24、独立作者,《历史虚无主义的自我虚无》,《红旗文稿》2018年第12期。

25、第一作者,《2024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分析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年第2期。

26、第一作者,2023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分析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

27、第一作者,《2022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分析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

28、独立作者,《2021年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分析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29、独立作者,《2020年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分析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30、独立作者,《2019年度网络思想理论状况分析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期。

31、独立作者,《2018年度网络思想状况分析》,《红旗文稿》2019年第1期。

32、独立作者,《2017年度网络思想状况分析》,《红旗文稿》2018年第1期。

33、独立作者,《2016年度网络思想状况分析》,《红旗文稿》2017第2期。

34、独立作者,《2015年度网络思想状况分析》,《红旗文稿》2016年第1期。

主要著作:

1、独著,《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2、独著,《美国互联网意识形态输出战略与应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独著,《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础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8月版。

4、独著,《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5、独著,《西方文明东进战略与中国应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版。

主要科研和教学项目:

1、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负责人(首席专家)。

2、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负责人。

3、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负责人。

4、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负责人。

5、2021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历程与新时代中国文明形态研究”负责人。

6、2020年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关于信息技术迭代条件下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负责人。

7、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与逻辑研究”负责人。

8、2019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方式研究”负责人。

9、2021年度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博士生思政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建设与效果提升”负责人。

10、2024年度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专题教案”负责人。

 

                                   名:382ce73c9d30d53ec6ac5f166641590d.jpg

 

2025年4月19日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毕业生均在高校、国企工作。2名硕士研究生在CSSCI源刊发表学术论文。


第(2)完成人

姓名

彭庆红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年9月

最后学历

博士

参加工作时间

1990年6月

高校教龄

35年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手机号

13021033759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电子信箱

pqh1968@sohu.com

何时何地

受何种奖励

1.200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中宣部等

2.2006年,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 国家人事部  

3.2007年,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

4.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5.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6.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7.2011年,北京市教学名师

8.2012年,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9.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10.2017年,北京市高校思政课特级教授

11.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势与政策”

12.201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形势与政策”课)

13.2020年,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

14.2020年,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形势与政策”

15.2021年,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16.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7.2023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准扶贫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彭庆红教授在承担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本项目中主要贡献如下:

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为编写组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全国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一书,该书获得首届国家教材奖特等奖。教材覆盖全国3000多所高校,累计发行量以千万册为单位计算,该书获得首届国家教材奖特等奖。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工作,个人牵头负责建成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一流本科课程2门,优秀教学团队1个,慕课2门。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讲《当代社会问题》章节,内容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当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代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和主要举措、当代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和反思等,有助于博士研究生正确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彭庆红教授通过自身理论探索,深化了对当代世界文化、当代世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其他相关专题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教学方法方面,彭庆红教授从多角度深刻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新型教学模式、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提高自身责任担当等。牵头组织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联盟和数字马院联盟,担任联盟负责人,总体策划与组织联盟的教学改革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自主开发“精准扶贫体验”“与革命先烈时空对话”等虚拟仿真和5G全息项目,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在课程研究方面,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参编教材、教辅书籍8本(含“马工程”教材2本),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通过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从事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扩大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影响力,使该课程逐步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思政品牌课。积极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举办全国性会议10余次,在北京、成都、长沙、杭州等地多所高校介绍教学改革经验。

名:44aa54f60af109cd350b99696a3d2e8e.jpg

2025年4月19日

培养研究生情况

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累计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名。在校期间,1人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奖励基金、1人获得“校长奖章”、3人获得“十佳学术之星”,1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学术奖学金等奖励。现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7名、博士研究生16名,均已在北京及地方的机关单位、国企、高校就业,其中多名毕业生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任教。主持北京高校思政课“教辅结合”名师工作室,帮助多名青年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全国性或北京市级“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奖励。


完成人情况

第( 3 )完成人

姓名

张满银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年5月

最后学历

博士

参加工作时间

2000年7月

高校教龄

25年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号

13910538230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主要研究领域:战略、规划与评估;企业战略与产业集群;区域与城市创新系统;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

电子信箱

zhangmanyin@ustb.edu.cn

何时何地

受何种奖励

1、2019年12月,《建国70年中国区域规划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钟契夫国民经济学科发展基金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2018年12月,《京津冀地级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创新效率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钟契夫国民经济学科发展基金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2018年12月,《宏观经济学-原理、案例与应用》(校级重点规划教材),北京科技大学“教材出版奖”

4、2020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5、2010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科研项目特等奖

6、2010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学术论文一等奖

7、2005年7月,《论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的开发》,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2005年9月,被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评为: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

9、1997年9月,内蒙古伊克昭盟“十杰青年教师”  

10、1993年9月,内蒙古伊克昭盟优秀教师

张满银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实体课堂中讲解《中国发展战略、规划与世界》部分。通过梳理不同时期中国的发展战略,呈现出了中国战略在一脉相承中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帮助博士研究生从多维度理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影响及未来趋势。张满银教授通过前期的理论探索,加深了对中国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理论深度。

具体来说,体现其贡献的相关学术成果如下。

学术论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区域经济评论》,2021年第4期;

2、《中国特色区域规划研究》,《中国软科学》,2020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区域与城市经济》转载;

3、《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评估》,《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4期;

4、《中国区域规划实施评估问题探究》,《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3期;

5、《国家级区域规划实施评估问题与对策探究》,《财贸研究》,2020年第1期;

6、《省级区域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和机制探究》,《经济地理》,2020年第4期;

7、《建国70年中国区域规划的回顾与展望》,《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10期;

8、《发展知识经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最佳战略选择》,《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期;

9、《论我国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西北人口》1999年第4期。

主要著作:

1、《中国区域规划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4月;

2、《内蒙古经济地理》,张满银、张学刚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4月;

3、《宏观经济学-原理、案例与应用》(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张满银主编,2017年9月;

4、《宏观经济学-原理、案例与应用(第2版)》学习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张满银主编,2017年9月。

科研项目:

1、北京市习近平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和实践路径研究;

2、国家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战略规划与政策评估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方法、机制与案例研究;

4、中国“十一五”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5、中国“十一五”西部大开发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6、中国“十一五”东北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名:df79adf4670bb2ab977597d77e1c2f76.jpg

 

2025年4月19日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多名研究生获奖学金


完成人情况

第(4)完成人

姓名

周鑫

性别

出生年月

1985年10月

最后学历

博士

参加工作时间

2011年7月

高校教龄

14年

专业技术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号

18911932859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含生态伦理学),社会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电子信箱

zhoux954@163.com

何时何地

受何种奖励

1、入选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项目。

2、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3、2017年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称号。

4、入选教育部2018年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

5、2017年获得北京市委教工委授予的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一等奖。

6、2014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百题征文比赛二等奖。

7、2013年获得第七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8、2013年获得第七届北京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9、2013年获得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在课程内容方面,周鑫副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实体课堂中讲解《建设美丽中国》部分,从历史、经济等不同维度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解读,深刻阐释了建设美丽中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突出位置。周鑫副教授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尤为注重探索生态文明,进而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帮助博士研究生从多方面提升了对当代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周鑫副教授探索了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了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形成多样化、多层次教学方法。

在价值引领方面,周鑫副教授通过课程教学强化了博士研究生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育人效果和教学价值。

具体来说,体现其贡献的相关学术成果如下:

学术论文: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第1期;

2、Xin Zhou (2020)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 DOI: 10.1080/10455752.2020.1802497;

3、《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视域下的公众参与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重维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育人指向——基于高校生态德育视角》,《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6、《依托法治开展生态治理的必由之路》,《人民论坛》,2015年2期;

7、《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制度建设》,《理论视野》,2014年第11期;

8、《刍议中国气候外交》,《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

主要著作:

1、《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个人专著;

2、《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张云飞、周鑫合著(“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3、《生态文明关键词》,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参编;

4、《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教程》,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参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5、《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5年,参编;

6、《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创新抉择》,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参编(顾海良教授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丛书之一;“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科研项目:

1、北京科技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主持人

2、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项目“生态文明”,主持人;

3、教育部 2018年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主持人;

4、北京市教工委2016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扬帆资助计划”项目“‘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主持人;

5、北京市教工委2013年思政专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元素与对策研究”,主持人;

6、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持人;

7、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型教学示范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持人。

                                   名:6868cd5dff3473ea1537258e5e661996.jpg

2025年4月19日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多名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等奖励。


完成人情况

第(5)完成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年4月

最后学历

博士

参加工作时间

2016年2月

高校教龄

9年

专业技术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号

18600791104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主要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电子信箱

jwei521981@163.com

何时何地

受何种奖励

1.2019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赛一等奖;

2.2019年第十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3.2019年第十届北京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在课程内容方面,魏佳副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实体课堂中主讲《从“普世价值”思潮看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魏佳副教授从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出发,分析了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危险,指明了解决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危险的主要路径。魏佳副教授通过前期对历史虚无主义成因、危害,对网络意识形态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加深了对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理论深度。除此之外,魏佳副教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等问题的研究,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其他专题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教学方法方面,魏佳副教授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重要原则等问题的探索,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认识,以理论指导实践,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完善。

在教学模式方面,魏佳副教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课程建设的探索,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慕课教学部分的设置与完善,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体现其贡献的相关学术成果如下。

学术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其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4期;

2、《改革开放四十年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3、《从突发重大疫情看当前舆情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1期;

4、《论历史虚无主义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危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7期;

5、《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第2期;

8、《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6期;

9、《论新的历史起点下高校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主要著作:

1、《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研究》,吉林出版集团,2018.1

2、《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4。

科研项目:

1、2018.3-2020.12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专项“应对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研究”;

2、2016.6-2017.6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高校师生关注的理论热点研究”;

3、2019.3—2020.6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研究”;

4、2016.6-2018.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作用” ;

5、2019.12-至今 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方式研究”;

6、2021.2——2023.2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教改项目:

1、2017.9-2019.9参加北京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2018.7-2020.6 参加北京科技大学教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OOC课程建设”;

3、2022.6——主持北京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课程教材建设”。

                                   名:9d934658496e587ec5b8dfcf284ffa9e.jpg

 

2025年4月15日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多名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等奖励。


完成人情况

第(6)完成人

姓名

姜晶花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年11月

最后学历

博士

参加工作时间

2003年7月

高校教龄

22年

专业技术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号

13951902316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济伦理、礼仪与伦理

电子信箱

shamily_78@163.com

何时何地

受何种奖励

1.2012年 论文《中国道路与现代化的多元性选择》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厅级),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2014年 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3.2015年 中国伦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4.2016年 中国伦理学大会“慈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专题征文三等奖;

5.2017年 南京市社科系统先进个人;

6.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7.2014年 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8.2013年-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

9.2016年 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优秀指导老师”。

在课程内容方面,姜晶花副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实体课堂中讲解经济伦理专题部分,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经济问题,阐发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践履经济伦理的措施及积极作用,帮助博士研究生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及世界经济。除此之外,姜晶花副教授在以往研究中对文化现代化进行了探索,有助于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文化专题部分的相关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方面,姜晶花副教授探索了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与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自主。对于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探索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完善,提升了课程的教学实效。

具体来说,体现其贡献的相关学术成果如下:

学术论文:

1、《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与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

2、《主体复归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3、《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培育城市伦理精神》,《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2期;

4、《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2期;

5、《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7期;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文化现代化及其反思》,《学海》,2012年第6期;

7、《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化旨趣》,《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报》,2011年第9期;

8、《专家学者研讨经济伦理与经济竞争力》,《光明日报》,2011-11-15(011)。

主要著作:

《城市价值与文化伦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科研项目:

1、主持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企业伦理责任与企业家道德责任之当代建构路径研究”(16BZX101);

2、主持2011年江苏省环保厅省级环保科研课题“企业绿色责任之管控机制研究”(201158)。

                                   名:92ebe3542e77419c591bd61efaef387a.jpg

 

2025年4月15日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多名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等奖励。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