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提出了自动化专业“六思维、十要素”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构建了一二课堂协同的育人体系
“六思维、十要素”育人目标充分综合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工程认证标准、企业用人原则、学校办学定位、自动化专业特质等校内外需求以及习总书记给我校重要回信精神等新时代要求,系统性强;分工明确的一、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则有力支撑了育人目标的达成。基于以上工作获批了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工程认证理念下自动化专业‘有组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冶金教育》2025年第2期发表论文“冶金行业类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提出了“师生互促、五导五航”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并建设了融合冶金行业背景和自动化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师生互促、五导五航”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朋辈引领的头雁效应,而且通过教师对课程思政切入点的精心设计,有效解决了思政育人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了思专贯通。相关成果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年第6期发表论文“自动化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此外,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自动化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与探索”资助下,建设了200余个兼具冶金行业和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典型案例,并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案例选编》教材。
3)提出了“一体多元全方位”育人成效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并搭建了相应的智慧化管理平台
“一体多元全方位”保证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和评价数据的综合性;智慧化管理平台则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全力赋能评改过程落地:自动图文识别技术高效完成育人三要素合理性与达成性的评价;自主研发的鱼骨分析算法精准定位育人成效欠佳的原因;改进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快速提供育人三要素的优化方案和学生素质提升的个性化建议。相关做法在CSSCI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发表论文2篇,分别为2020年第4期“基于工程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云景互动实践教学平台”和2025年第3期“AI赋能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探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