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0109月,我校自动化专业着手准备工程认证工作,为达成毕业要求中的非技术能力,本专业陆续在一些课程中讲授安全与环保、工程伦理等知识,并在设计和实践环节加以应用,这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发端;2016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72月,我专业启动了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工作,之后又结合20205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开展了“有组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1)提出了“六思维、十要素”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并构建了一二课堂协同的育人体系;

2)提出了“师生互促、五导五航”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并建设了融合冶金行业背景和自动化专业特色的案例库;

3)提出了“一体多元全方位”育人成效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并搭建了相应的智慧化管理平台。

5年,学生获“三大赛”红色专项等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100余项;作为一二完成人获批思政元素相关专利和软著120余项;冶金行业就业比例明显提升。教师发表课程思政相关论文8,被上交、哈工大等100余所高校引用130获批省部级课程思政教改课题3出版《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案例选编》教材1;获北京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成果助力获国一流课程3北京高校课程思政先行校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10余项。由教育部自动化类教指委主任、2位副主任和4位委员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其中6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给出了如下意见:“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齐全、育人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操作性强、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完备、AI赋能技术先进。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明确、创新性突出,在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育人目标缺少整合且育人体系合力欠佳

    思政元素支离破碎。缺乏专业层面的顶层设计,育人目标系统性不足;

    课程活动各自为战。某些育人目标(家国情怀等)有大量课程或活动反复支撑,部分育人目标(同理心思维等)则没有课程或活动涉及。

    2)育人过程形式单一且育人案例高度同质

    教学方法单调生硬。教师单向灌输且课程思政切入点与专业内容结合不够紧密,极易引起学生反感;

    育人案例缺少特色。通用性案例居多,未能充分体现行业特征、专业特点和课程特性。

    3)育人成效评价欠缺且持续改进形同虚设

    评价机制差强人意。尚未建立育人三要素(目标、体系和过程)合理性和达成性一体化评价体系,且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持续改进鲜有研究。针对育人三要素整体优化和学生个体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明显偏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