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主要改革成果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面向我校理工管文各专业学生,构建了“数理筑基、思政赋能、多维同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主要成果及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打造了“理论-实践-应用”多模块分层次课程体系
以固本强基为出发点,推进分层教学,构建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数理基础课程体系。依据各专业不同需求开设了多模块、多层次的数学、物理公共课;针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开设了数学、物理实验课程群;针对培养应用能力开设了数学建模、设计性物理实验等课程。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体规划,实现了数理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构建,为我校理工管文各专业以及各类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扎实的数理基础保障。
二、创建了“教材-课程-师资”全链条混合式资源集群
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为核心、以师资为根本,打造出“教材-课程-师资”全链条式的教学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体验。建成了覆盖数学、物理公共课的高质量教材和教案体系;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课程水平;加大慕课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自主选课、小班教学的授课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深度理解和学以致用;组建学院教学指导团队,实行“传帮带”青年教师培育机制,传承优秀师风,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形成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

三、构筑了“竞赛-教研-科研”多维度三融合育人平台
以培育创新思维为驱动力,依托我院的1个国家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教研平台,构筑了“竞赛-教研-科研”多维度实践平台,深度推进“赛教融合,理工融合,科教融合”。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等大赛成绩稳居北京赛区头部。指导理工科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节能减排”“国创赛”等科技竞赛屡获佳绩。
四、构建了“引领-浸润-赋能”多途径个性化育人体系
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规划,实现了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途径,建构了“思政+技术”“课内+课外”“线下+线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数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成了2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了17位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通过“理学之美”学术论坛的品牌效应,发挥科技前沿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了2个全国标杆党支部,2个省部级优秀思政案例,1个思政案例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发表思政论文8篇,13门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