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解决的教学问题

近三十年来,国家持续强化本科数理基础教育:从《高等教育法》(1998)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到2001年教育部文件夯实基础课核心地位;从《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聚焦科学精神,到新时代高教402018)深化教改,再到强基计划2020)选拔拔尖人才,政策脉络凸显数理根基的战略意义。对接国家战略,数理学院2014年起面向全校推进基础课程改革,着力夯实学生数理基础,培养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提升知识迁移及创新应用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数理筑基、思政赋能、多维同育培养体系,辐射应用效果显著,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主要成果如下

1)数理筑基,打造了全链条混合式资源集群

以固本强基为宗旨,构建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数理课程体系。依专业需求开设多模块、多层次数理公共课,配套数学/物理实验课程群及数学建模、设计性物理实验,强化实践与应用。出版教材44部,其中北京市优质教材5部。建成国家一流课程3门,北京高校优质课程3门,上线慕课11门,开设混合式课程21门次。形成可持续优秀师资队伍(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青年教学名师3人、全国青教赛一等奖4人),以优质资源为各专业与拔尖人才提供坚实数理支撑。

2)实践创新,构筑了多维度三融合育人平台
    以培育创新思维为驱动力,依托我院的国家教学基地、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北京市教研平台,构筑了竞赛-教研-科研多维度实践平台,深度推进赛教融合,理工融合,科教融合。每年约3000人次参与各类竞赛,获奖超1000人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大赛成绩稳居北京赛区头部。指导理工科专业学生参与挑战杯”“国创赛等科技竞赛屡获佳绩。

3)思政赋能,建设了多途径个性化育人体系

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规划,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途径,建构了思政+技术”“课内+课外”“线下+线上”“核心+选修的数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成了2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了17位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通过理学之美论坛,发挥科技前沿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了2个全国标杆党支部,发表了2个省部级优秀思政案例及8篇思政论文,13门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

图片1.png

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

1)统一施教与学生个体差异、不同专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资源的单一化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如何科学设置数理基础课程,适配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以适应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2)已有实践平台不能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需求。如何构建针对理科思维培养的实践课程与平台,支撑跨学科的创新实验,赋能工程实践和实证研究。

3)课程思政难以有机融入数理公共基础课。如何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