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打造了“教材-课程-师资”链条式全态教学新资源
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为核心、以师资为根本,打造出“教材-课程-师资”三点一线全链条式的教学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体验。采用教师本人或者所在团队编写的教材进行授课,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深入;多模块、分层次的课程设置和自主选课、小班教学的授课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深度理解和学以致用;组建学院教学指导团队,实行“传帮带”青年教师培育机制,传承优秀师风,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优秀育人团队,成效卓著。
(2)践行了“线下-线上-移动”混合式互动教学新模式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针对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践行了“线下-线上-移动”混合式互动教学新模式。依托学院自建的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方便性,打破了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的局限,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线下与线上的相互融通,加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深入全面且更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打造出更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学习新生态。
(3)构建了“引领-浸润-赋能”多途径思政育人新体系
把价值引领置于教学目标的首位,面向国家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坚持“全院统筹、全员参与、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重视课程思政的浸润式呈现,通过举办院系两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建设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举行“理学之美”学术论坛、组建学院朋辈讲师团等多项举措,深挖德育元素,融入三观引领,实现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建构“思政+技术”“课内+课外” “线下+线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数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全过程、全方位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