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 面向需求,创新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理念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1.0至5.0版本的迭代升级为牵引,优化“2+X”到“3+X”贯通制培养模式,系统构建起一套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坚决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念,着力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并推动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与跨界应用;依托跨学科导师团队的联合指导,引导并支持学生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新材料等前沿交叉领域深入探索,激发其原始创新潜能。通过该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理念的实施,着力培育具有综合素养和跨领域思维能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国家应对未来挑战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 学生为本,创新模块化个性化课程体系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针对不同学科的发展需求,注重课程、专业与学位的跨学科融合,构建涵盖物质科学、逻辑科学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为每类培养路径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自主构建学术方向的空间。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多级指导体系,依托学术前沿引导、学业规划定制与职业发展咨询的协同机制,助力学生精准定位并实现成长路径的最优匹配。
(3) 路径贯通,创新多维赋能协同育人生态
聚焦全链条贯通目标,学校从资源整合与机制协同双向发力,构建多维赋能的育人生态。汇聚优质师资,组建5位院士、12位国家杰青、6位北京市教学名师及跨院系优秀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夯实学生数理与专业基础;依托跨学科优势资源,首创全校范围导师遴选机制,组建由国家级人才领衔的本科生学习导师团队,覆盖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与硕博培养全周期,实现学术引领与成长指导的无缝衔接;构建“学习导师+双班主任+辅导员+小班主任+课程负责人”五维管理机制,统筹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生活保障与发展规划,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支持为学生成长提供立体化支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