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形成的背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策源地,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高等院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功利化的“四唯”倾向,导致了研究生培养“唯论文”现象突出,具体体现在课题方向短视化追热点、论文选题脱实向虚、培养过程同质化批发、研究深度唯量弃质、价值担当颓废扭曲等,难以征服科技前沿的真问题、实瓶颈、硬骨头,难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发展人才需求。
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一系列“破四唯”措施出台并落实。特别指出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破四唯”科研评价体系重塑的背景下,探索“四个面向”引领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工科研究生多维培养协同体系,是切实推进高等教育适应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行业院校的典型代表,自成立以来,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在新时期下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承担起了推动钢铁大国向“绿色制造”钢铁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
北京科技大学以“四个面向”为引领破除“四唯”导向,针对钢铁等流程工业绿色转型对能动学科人才培养提出的跨越式高要求,经过十余年的多个重大、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破题,以能动学科为试点,从模式机制改革、师资平台建设、实战化培养等全方面改革出发,建立了现代知识体系-原始创新能力-使命担当保驾的多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高水平师资+科教/产教/跨文化融合的全方位支撑条件、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全过程“真-实-硬”培养载体,全方位保障高水平原创性科技人才的培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