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相关成果
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生培养
1.1 海内外专家前沿讲座
序号 |
时间 |
报告人 |
单位 |
报告题目 |
1 |
2012年03月19日 |
Kalbassi Mohammad Ali |
AIR PROCUCTS AND CHEMICALS, INC.(美国) |
空分装置大型化的技术挑战 |
2 |
2012年06月12日 |
俞昌铭 |
FPInnovations Forinteck复合材料研究室客座研究员(加拿大,温哥华) |
多孔材料传热传质中的本构关系、守恒原则与控制方程 |
3 |
2013年11月23日 |
俞昌铭 |
FPInnovations Forinteck复合材料研究室客座研究员(加拿大,温哥华) |
生物质多孔材料干燥机理与建模 |
4 |
2014年02月27日 |
Lynn Price |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
Reinventing Fire: US |
5 |
2014年02月27日 |
Amory Lovins |
美国落基山研究所 |
Reinventing Fire: China |
6 |
2014年02月28日 |
Denis MAILLET |
LEMTA Lab, University of Lorraine & CNRS(法国) |
Experimental Inverse Problems in Heat Transfer: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Available |
7 |
2014年03月05日 |
Denis MAILLET |
LEMTA Lab, University of Lorraine & CNRS(法国) |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zation in a Flat Minichannel using Infrared Thermography and Inverse Techniques |
8 |
2014年05月23日 |
John Lemmon |
美国能源部 |
Electrochemical Grid storage: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
9 |
2014年05月23日 |
Chaley Wu |
萨里大学化工系(英国) |
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Granular Materials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
10 |
2014年07月21-22日 |
Jean-Christophe BATSALE |
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学校(法国著名工程师院校) |
(1) Thermal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From the Contact Mono-sensors, to IR Thermography (2) Thermal Analysis with Infrared Camera in Microfluidic Systems. A New « Multi-calorimetry »? (3) Time/Space Noise and « Thermal » Processing of Temperature Signal from Infrared Cameras |
11 |
2014年07月30日 |
曲伟林 |
夏威夷大学机械工程系 |
微尺度柱状肋片阵列中单相流和沸腾的压降与传热特性 |
12 |
2014年08月25日 |
陈君华 |
美国通用电气(GE) |
(1) 计算机模拟在电站锅炉和燃气轮机脱硝过程设计(de-NOx process design)中的应用及商业化 (2) 低排放燃气轮机燃烧系统设计 |
13 |
2015年03月13日 |
Mikhail N.Shneider |
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应用物理组(美国) |
非平衡态弱电离分子等离子体瞬态现象和上层大气 |
14 |
2015年03月14日 |
Ali Hasanbeigi |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for Energy Intensity Benchmarking in Industry |
15 |
2015年07月02日-10日 |
Yaping He |
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
火灾防护的数值模拟 |
16 |
2015年07月23日 |
Igor V. Adamovich |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Laboratory, Depx. of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美国) |
Challenges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ve Modeling of Plasma Assisted Combustion |
17 |
2015年7月21-30日 |
Prof. Ding |
伯明翰大学(英国) |
Thermal Energy Storage – A Challenge Across Tens of Orders of Magnitude |
18 |
2015年12月28日 |
Weimin GAO |
Deakin University |
现代能源材料与水处理膜技术 |
19 |
2015年12月28日 |
Chaley Wu |
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 |
液态燃料燃烧及其光学分析 |
20 |
2016年04月07日 |
李卓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Non-Linear Dynamics of Polymer Solutions in Microfluidics |
21 |
2016年05月30日 |
Jerry YS Lin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Inorganic Membrane for Energy Application |
22 |
2016年06月17日 |
Yi ZUO |
University of Hawai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Surface Thermodynamics - 2D Phase Transitions |
23 |
2016年06月17日 |
Xia Wang |
Oaklan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hermal Management in Fuel Cells and Batteries |
24 |
2016年07月08-13日 |
Yaping He |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School of Computing,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
Fire and Combustion |
25 |
2016年09月05日 |
Lynn Price |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
Energy Efficiency and Climate Change: Focus on U.S.-China Collaboration in Support of the Paris Agreement |
26 |
2016年10月17-26日 |
André B. Phillion |
McMaster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Solidification Science and Processing |
27 |
2016年11月02日 |
陈黎 |
西安交通大学 |
Pore-scale Study of Multiple Physicochemical Reactive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
28 |
2017年04月24日 |
Hans H. Richnow |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UFZ) |
Stable Isotope Fractionation Concepxs to Track in situ Degradation |
29 |
2017年05月02日 |
Miao Guo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
循环生物经济的多尺度建模 |
30 |
2017年05月26日 |
Yongsheng Chen |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系 |
中美教学的差异和教学文化漫谈 |
31 |
2017年06月29日 |
Yaping He |
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Fire Hazards of Heritage Housings in Sydney |
32 |
2017年09月21日 |
刘勇 |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Initial Research on Fuel Cell and Solar Cell |
33 |
2017年10月25日 |
David Stuckey |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
Trace Element in Anaerobic Digestion |
34 |
2017年11月09日 |
Yulong Ding |
英国伯明翰大学 |
Energy Dice: Exploring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Transport, Storage and Application of Thermal Energy |
35 |
2017年11月15日 |
杨振亚 |
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 |
颗粒两相流、燃烧及热流体系统的模拟技术进展 |
36 |
2017年11月20日 |
David C. Wisler |
美国工程院 |
Think Like an Expert |
37 |
2018年03月10日 |
Mikhail N. Shneider |
Dept. of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
Dynamic Contraction of the Weakly Ionized Non-Equilibrium Molecular Gas Flow |
38 |
2018年03月15日 |
Joachim Behrendt |
德国汉堡工业大学 |
Introduction to Biofilm Technolo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39 |
2018年05月30日 |
杜小泽 |
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中高温储热技术——性能调控与材料开发 |
40 |
2018年06月27日 |
曹炳阳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纳米材料导热的低维效应及其应用 |
41 |
2018年07月09日 |
Yulong Ding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
英国大学教育与研究体会 |
42 |
2018年07月13日 |
Daniel Hill |
Texas A&M University |
Shake Gas and Oil the U.S. Energy Revolution |
43 |
2018年07月13日 |
Ding ZHU |
Texas A&M University |
Using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and Acoustic Fiber Opxic Sensors to diagnosis Oil and Gas Well Performance |
44 |
2018年07月23日 |
Lin Liu |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thium Battery and its Degradation |
45 |
2018年07月24-26日 |
Lin Liu |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
46 |
2018年09月27日 |
陈群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效率和灵活性的 整体协同优化 |
47 |
2018年10月17日 |
曲伟林 |
University of Hawaii |
微尺度柱肋结构中的压降与传热 |
48 |
2018年10月17日 |
李水清 |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
复杂多相系统中细颗粒动力学 方法及应用 |
49 |
2018年11月28日 |
魏宗苏 |
美国奥本大学 |
硫酸根自由基降解新型污染物机理研究 |
50 |
2018年12月20日 |
徐谦 |
江苏大学 |
非水系液流电池中质量-电荷传输特性分析研究 |
51 |
2018年12月29日 |
Yi ZUO |
University of Hawaii |
Surface Phenomena in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Science |
52 |
2019年03月25日 |
汪鹏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Absolute Sustainability in Global Material Use: Necessity of Life Cycle Thinking and Cooperation |
53 |
2019年06月21日 |
王沫然 |
清华大学 |
多孔介质/材料的等效物性及构效关系 |
54 |
2019年10月30日 |
胥蕊娜 |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
微/纳多孔结构中流动与热质传递机理研究 |
55 |
2019年11月15日 |
陈民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纳米空泡溃灭及汽液相变模型 |
56 |
2022年3月31日 |
肖睿 |
东南大学 |
生物质负碳技术 |
57 |
2022年3月31日 |
魏巍 |
北京工业大学 |
蓝天背后的科技支撑 |
58 |
2022年4月29日 |
段晓光 |
阿德莱德大学 |
新型碳基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
59 |
2022年5月13日 |
Shaobin Wang |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
Photocatalysis for energy and gas conversion |
60 |
2022年5月21日 |
罗灵爱 |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
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系统优化策略 |
61 |
2022年5月20日 |
金新芳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
Multiscale Model and Experiment Coupling of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 |
62 |
2022年5月27日 |
王钻开 |
香港城市大学 |
基于仿生表界面的水能关系 |
63 |
2022年10月20日 |
魏进家 |
西安交通大学 |
太阳能高效光热转化及热化学储能 |
64 |
2023年5月23-26日 |
Abdulmajeed A. Mohamad |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
Introduction to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和“Research on Therm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65 |
2023年6月9日 |
Nader Karimi |
伦敦女王玛丽大学 |
An Introduction to Biofuels: Bioethanol, Biodiesel and Biogas |
66 |
2023年6月26日 |
Yongliang Li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Energy Storage: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67 |
2023年6月29日 |
Nader Karimi |
伦敦女王玛丽大学 |
Biomass Combustion and Co-firing |
68 |
2022年7月3-12日 |
Nader Karimi |
伦敦女王玛丽大学 |
可持续能源:经济与管理 |
69 |
2023年7月11-14日 |
Xinfang Jin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Numerical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Engineering |
70 |
2023年9月1日 |
Shibo Kuang |
Monash University |
Multiscale and multiphysics modelingparticle-fluid flows |
71 |
2024年4月2日 |
Charley Wu |
University of Surrey |
Predicting Cohesive Powder based upon Individual Particle Properties: A dem Approach |
72 |
2024年5月28日 |
Charley Wu |
University of Surrey |
Scientific Paper Writting |
73 |
2024年7月8日~11日 |
Yongliang Li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74 |
2024年7月13日~14日 |
Yulong Ding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Particles for Energy(英文课程) |
75 |
2024年7月9日~12日 |
Dawei Su |
RMIT University |
Materials Sciences for Green Energy |
76 |
2024年7月11日~16日 |
Huiying Yang |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
能源环境学(英文课程) |
77 |
2024年10月25日~11月26日 |
Ramandan EI Gamal |
Suez Canal University |
Development of a low-cost, energy-saving and ingredient-preservation drying system |
78 |
2024年8月19日~25日 |
Manosh Paul |
University of Glasgow |
低碳清洁燃烧 |
79 |
2025年3月3日~17日 |
Andrzej Stankiewicz |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
Process Intensification(英文课程) |
1.2 研究生高水平代表性论文
序号 |
名称 |
一作 |
时间 |
发表刊物/出版社 |
备注 |
1 |
Enhanced 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on NaX Zeolite by Electric-Field Enhanced Physical Adsorption and In Situ CO2 |
Minghai Shen |
202408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本文提出电场强化NaX沸石直接空气捕碳(DAC)新方法:通过施加电场(1-3V)增强CO₂物理吸附容量(提升40%),结合原位红外表征揭示电场诱导沸石表面电荷重排的吸附增强机制。实验显示电场可降低再生能耗30%,为低能耗DAC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 |
2 |
Advanced Anti-Icing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by Macrostructured Photothermal Storag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
Fuqiang Chu |
202408 |
Advanced Materials |
本文提出基于光热存储超疏水宏结构表面的先进防冰策略,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微纳复合+蜂窝储热单元)协同太阳光吸收(>95%)与低温相变材料(PCM)控释,实现表面冰延迟凝结(>6h)与低粘附力(<10kpa<>)。实验表明该表面在-20℃下具有自修复防冰性能,为极端环境防冰技术提供新方案。 |
3 |
Temperature-Inert Interface Enables Safe and Practical Energy-Dense LiNi0.91Co0.07Mn0.02O2 Pouch Cells |
Junxian Hou |
202407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本文开发了一种温度惰性界面层(LiPO₂F₂衍生SEI),通过抑制高镍正极(LiNi0.91Co0.07Mn0.02O2)与电解液在60℃下的副反应,使软包电池在4.5V高压下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达92%。该技术兼顾能量密度(280Wh/kg)与热安全性,为高能电池实用化提供解决方案。 |
4 |
Passive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materials toward real-world applications |
Cunhai Wang |
202405 |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
本文综述了被动日间辐射制冷(PDRC)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多孔聚合物、光子薄膜和超材料等结构设计在实现高太阳反射率(>95%)与大气窗口热发射率(>90%)方面的突破。通过分析规模化制备、环境耐久性和成本效益等实际应用挑战,提出了面向建筑节能和电子散热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
5 |
Interfacial ice sprouting during salty water droplet freezing |
Fuqiang Chu |
202403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本文通过高速显微成像揭示了含盐液滴冻结过程中的界面冰晶生长机制:盐分梯度诱导的局部过冷度差异(ΔT>5K)触发冰晶从三相接触线优先成核,形成辐射状枝晶结构。该发现为调控海洋防冰与低温相变材料设计提供了新见解。 |
6 |
Efficient Photothermal Anti-/Deicing Enabled by 3D Cu2-xS 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Mixed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 |
Fuqiang Chu |
202401 |
Advanced Materials |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三维Cu₂₋ₓS封装相变材料(PCM)的超疏水复合涂层,通过协同光热转换(太阳光吸收率>95%)与相变潜热(~180 J/g)实现高效防冰/除冰。该涂层在-15℃下可延迟结冰1500秒,并在1 kW/m²光照下10分钟内完成除冰,为低温环境表面防护提供了节能解决方案。 |
7 |
A novel integrated system of hydrogen liquefaction process and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 (LAES): Energy, exergy, and economic analysis |
Yan Yang |
202303 |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
本文提出了一种氢液化与液态空气储能(LAES)的集成系统,通过能量梯级利用将LAES的冷能回收效率提升至72%,使氢液化能耗降低至6.8 kWh/kg。热力学与经济学分析表明,该系统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3年,为大规模清洁氢储运提供了高能效解决方案。 |
8 |
Liquid Film Sculpture via Droplet Impacting on Microstructured Heterowettable Surfaces |
Fuqiang Chu |
202206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材料领域国际高水平顶级期刊(16/344),影响因子19.92。阐明了液膜雕塑的基本原理,并绘制了相图来区分液滴碰撞时的三种液膜状态,包括脱湿、破裂和非破裂。精确地引导薄膜雕塑,凝结成所需的图案。 |
9 |
SO2/NO2 Separation Driven by NO2 Dimerization on SSZ-13 Zeolite Membrane |
Ziyi Li |
202204 |
Jou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化学领域国际高水平顶级期刊(17/178),影响因子16.38。首次阐明了在SSZ-13沸石膜上NO2二聚化促进的高性能SO2/NO2分离。温度和压力触发NO2二聚化,形成大分子尺寸的N2O4,抑制了N(2)O(4)向沸石孔中的扩散,导致高分离选择性。 |
10 |
Enhancing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fibers by Au nanoparticles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
Lin Qiu |
202201 |
Carbon |
材料科学领域排名第40(40/345)高水平研究性期刊,影响因子11.307。通过纳米粒子诱导碳纳米管中低频声子激发,创造性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碳纳米管纤维界面修饰新策略,推动热电传输增强机制探索。(ESI 高被引) |
2 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研究生培养
2.1 能动学科在校研究生企业导师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职务 |
单位 |
1 |
程奇伯 |
男 |
副研究员 |
无 |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 |
2 |
张富蓊 |
男 |
研究员 |
无 |
清源创新实验室 |
3 |
钱林峰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副主任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4 |
赵文哲 |
女 |
副研究员 |
无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5 |
邓高峰 |
女 |
正高级工程师 |
所长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6 |
刘启斌 |
男 |
研究员 |
无 |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 |
7 |
丁翠娇 |
女 |
教授级高工 |
首席师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 |
8 |
闫小克 |
男 |
研究员 |
无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9 |
郜时旺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副总工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 |
10 |
金永龙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首席专家 |
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大河生态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11 |
蒋旭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主任工程师 |
中油(新疆)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
12 |
侯环宇 |
女 |
高级工程师 |
低碳中心研究员 |
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 |
13 |
苗韧 |
男 |
副研究员 |
董事长 |
北京数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14 |
洑春干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副理事长 |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 |
15 |
李勋锋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无 |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 |
16 |
张富信 |
男 |
教授级高工 |
部长 |
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
17 |
张金良 |
男 |
教授级高工 |
主任 |
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
18 |
李娜 |
女 |
高级工程师 |
无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
19 |
陈阳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主任设计师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20 |
刘开琪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无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21 |
徐进军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副总裁 |
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
22 |
敖雯青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无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3 |
刘育松 |
男 |
研究员 |
院长 |
北京鼎鑫钢联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 |
24 |
杨爱青 |
男 |
高工 |
轮值总裁 |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5 |
郭浩 |
男 |
副研究员 |
无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26 |
路振龙 |
男 |
高级工程师 |
运营经理 |
Honeywell Thermal Solutions(霍尼韦尔热能解决方案) |
27 |
黄显模 |
男 |
高级工程师 |
总经理 |
北京兴达奇热工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28 |
王军伟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
29 |
狄彦强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副总裁 |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30 |
董斌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主任 |
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31 |
谢天华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32 |
赵兴雷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技术专家 |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环保技术研究所 |
33 |
郝小红 |
女 |
教授级高工 |
主任工程师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34 |
张海涛 |
男 |
研究员 |
中心主任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研究所 |
35 |
李利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主任 |
北京热力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36 |
潘冠福 |
男 |
副研究员 |
无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37 |
齐小鹏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总经理、书记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员有限责任公司 |
38 |
冯娜 |
女 |
高级工程师 |
董事长 |
北京恒润能技术有限公司 |
39 |
王刚 |
男 |
教授 |
新疆工程学院 |
|
40 |
肖利 |
男 |
高级工程师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
41 |
沈宝生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董事长 |
广东为之优科技有限公司 |
42 |
王荧光 |
男 |
教授级高工 |
资深专家 |
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有限公司 |
43 |
潘冠福 |
男 |
副研究员 |
无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44 |
焦冲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副总工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45 |
路振龙 |
男 |
高级工程师 |
总经理 |
中燃动力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
46 |
钟振成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首席专家 |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47 |
金翼 |
男 |
正高级工程师 |
技术总监 |
江苏金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2.2 企业专家课/讲座
序号 |
课程/讲座名称 |
主讲人 |
开设时间 |
授课学时 |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1 |
能源互联网战略下的综合能源服务 |
王冰 |
国网综合能源技术研究院 |
2020.8.24 |
2 |
2 |
垃圾焚烧 |
丁建亮 |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
2020.8.25 |
2 |
3 |
航空动力 |
韦云飞 |
航空动力设计研究院 |
2020.8.26 |
2 |
4 |
新能源利用—风光储 |
万红梅 |
国开新采购部 |
2020.8.27 |
2 |
5 |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
徐立昊 |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
2020.8.28 |
2 |
6 |
学生心理健康识别和应对 |
潘成英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2020.11.16 |
2 |
8 |
第三代核能发电技术 |
杨福明 |
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 |
2021.8.24 |
2 |
9 |
液流电池原理及应用 |
郭霄宇 |
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 |
2021.8.24 |
2 |
10 |
氢液化原理及技术 |
张宇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2021.8.26 |
2 |
11 |
氢产业链现状分析 |
李志远 |
国网新能源 |
2021.8.26 |
2 |
12 |
冶金煤气储热调峰 |
牛晓磊 |
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2021.8.27 |
2 |
13 |
燃煤电厂耦合生物质低碳减排技术 |
焦永刚 |
山东聚能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 |
2021.8.27 |
2 |
14 |
减碳政策与技术 |
徐立昊 |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 |
2021.8.28 |
2 |
15 |
钢铁固废处理技术及余热回收 |
贾超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2021.8.28 |
2 |
16 |
双碳战略与农业绿色发展 |
金书秦 |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
2022.3.25 |
2 |
17 |
专利挖掘及技术交底书的撰写 |
谭凯 |
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 |
2023.6.20 |
2 |
18 |
国际能源发展与新型储能技术 |
杨豫森 |
华能清能院 |
2024.07.02 |
2 |
19 |
低碳时代的核电 |
郭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2024.07.03 |
2 |
20 |
基于汽车充电设施的新型电力系统未来展望 |
项冬南 |
上海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2024.07.04 |
2 |
21 |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方向与案例 |
郭东旭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
2025.07.10 |
2 |
22 |
热力集团智慧供热 |
孙鹏 |
北京热力集团 |
2025.07.11 |
2 |
2.3 研究生代表性专业实践成果
序号 |
活动或成果名称 |
活动或取得成果的年月 |
活动或成果简介(限200字) |
1 |
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风口喷吹机构及循环煤气加热系统开发 |
2021.12 |
针对氧气高炉工艺中高CO含量循环煤气安全加热的需求,开展了煤气高温析碳和积碳再氧化实验,数值模拟了蓄热式煤气加热工艺,分析了蓄热体内周期性蓄放热过程中的析碳发生位置和积碳再氧化机制,探讨了蓄热式高压煤气加热工艺的操作制度;为宝钢氧气高炉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并全面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
2 |
加热炉绿色化智能化技术 |
2021.7 |
根据企业提出的热轧加热炉钢坯温度混装情况下加热工艺不匹配,加热炉能耗高,污染物排放等问题,通过建立热送热装过程数学模型,优化了加热炉在不同工况下的炉温设定工艺,降低了加热炉能耗,提升了加热炉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
3 |
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催化净化与热回收技术攻关 |
2020.7 |
针对烧结烟气CO催化净化过程中的反应热回收过程进行了优化改良,经过现场长时间采样、测试,优选了合适的催化剂与加热器。过程中,实践研究生充分利用热能专业知识,并融合化工反应原理,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
4 |
钢铁生产流程余能利用与极致能效路径 |
2022.12 |
为加强钢铁生产流程余热余能的极限回收与梯级利用,通过实地调研不同钢铁生产流程和工序中物流、能流和㶲流的演变,明晰了当前工序及设备的能量利用率、余热资源利用状况及未回收余热资源等数据信息,制定了能级匹配的余热余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全面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5 |
高原超长深埋隧道恶劣环境制氧供氧关键技术 |
2021.6 |
针对高海拔超长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高温、高湿、高尘毒等恶劣环境,经过现场长时间调研、测试,成功研发了5套制氧工程装备应用于川藏铁路制氧供氧工程。实践团队研究生充分利用能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6 |
仿生梯级孔高效相变储热材料设计与开发 |
2023.6 |
针对多孔组装相变材料负载量低、储热速率低等瓶颈问题,设计制备了系列高性能仿生多级孔骨架,结合分子模拟,从微观层面阐明了多级孔骨架与相变芯材的跨尺度协同机理,提出了基于界面“极性”调控的骨架-芯材匹配组装策略,解决了储热密度和储热速率协同提升难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
7 |
基于热化学储热的第三代储热技术研究与设计 |
2022.12 |
针对现有系统水合盐热化学反应储放热不完全问题,通过进行热质-反应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开发设计了新型热化学反应储热结构,搭建了全球首套输出功率为50kW的热化学储热装置,实现了热能的高效、可控、稳健输出。该技术获得第六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2022年储能技术创新典范TOP10”,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养。 |
8 |
产物气热载体连续解聚废旧轮胎高效提油中试平台设计与开发 |
2021/08 |
针对废旧轮胎等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创新研发出气体热载体连续解聚提油新工艺,利用自产气循环加热后作为气体热载体,为废旧轮胎的连续解聚提供热源,可全资源化处理废旧轮胎,使之产出轮胎油、粗炭黑、钢丝和解聚气,并且全过程密闭循环,实现了近零排放。在此过程中,学生全面参与新工艺构建、中试设计、方案确定、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锻炼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
9 |
烟气变压卷吸低NOx燃烧技术开发与应用 |
2023/08 |
针对工业炉窑燃烧温度高、热力型NOx产生/排放严重等问题,项目团队带领研究生全面参与开发了基于伯努利原理的烟气变压自回吸低NOx燃烧技术,并结合轧钢加热炉、镀锌炉、台车炉等不同工业炉窑特征和需求开展定制式的低氮燃烧器结构设计和优化,并在中国一重、通裕重工、承德建龙等典型流程工业推广应用,极大地训练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
10 |
富氢碳循环高炉碳素流解析与碳排放预测系统软件开发 |
2025/08 |
针对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等新兴低碳炼铁工艺能/质结构复杂、碳排放机制和减碳潜力不清等问题,项目团队带领研究生与中钢设备合作开展基于能-碳解耦的高炉碳素流研究和碳排放预测分析研究,构建了高炉内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耦合的能量-物质守恒模型,预测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煤气成分变化特征,并结合现场实际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生为骨干力量开发了富氢碳循环高炉碳排放预测模型,强化了研究生面向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的能力。 |
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生培养
3.1 国家科研攻关的代表性研究生科研选题
序号 |
姓名 |
入学年份 |
学位 |
论文题目 |
项目类型 |
1 |
陈艳梅 |
2009 |
博士 |
双P型辐射管高效低NOx热过程及性能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 |
贾超 |
2010 |
博士 |
基于NMR的小麦水分扩散分析与变温交变流干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
王淦 |
2011 |
博士 |
废气循环烧结质热传输过程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4 |
刘峰 |
2011 |
博士 |
钢铁企业煤气调度与粉尘减排的不确定优化模型研究 |
“973”计划 |
5 |
李子宜 |
2012 |
博士 |
介孔材料吸附气相多环芳烃实验及分子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 |
李志强 |
2012 |
博士 |
GCr15轴承钢加热过程中组织演变规律的实验和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 |
汪斌 |
2012 |
博士 |
基于电力需求分析和结构调整的京津冀地区能源调控策略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8 |
宋富强 |
2012 |
博士 |
超低热值燃气在环缝回热式模块化多孔介质中燃烧机理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9 |
田强 |
2012 |
博士 |
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的天然气化学链燃烧技术及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0 |
姜理俊 |
2014 |
硕士 |
典型多环芳烃在硅基介孔材料上的吸附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 |
宋漪 |
2014 |
硕士 |
可燃气体放电过程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2 |
许冰心 |
2014 |
硕士 |
焊炬移动方式对熔池传热传质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3 |
彭方爰 |
2014 |
硕士 |
锂空气电池多孔电极传输过程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4 |
葛思怡 |
2014 |
硕士 |
隧道窑磁化焙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5 |
李亚林 |
2014 |
硕士 |
套筒石灰窑燃烧过程仿真模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6 |
魏鹏 |
2014 |
硕士 |
环冷机余热回收过程仿真及方案优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7 |
何坤 |
2014 |
博士 |
冶金系统能源调控与流程配置优化的节能增效潜力研究 |
“973”计划 |
18 |
王颖 |
2014 |
硕士 |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9 |
贾凝晰 |
2014 |
硕士 |
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流场模拟优化研究 |
“973”计划 |
20 |
李鹏 |
2014 |
硕士 |
酸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环己烯水合反应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1 |
向国栋 |
2014 |
硕士 |
高温蒸汽降膜蒸发冷凝器的换热特性及实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2 |
付艳辉 |
2014 |
硕士 |
多孔材料对烟气中二氧化硫吸附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3 |
赵军 |
2014 |
硕士 |
波浪型微通道热沉冷却性能强化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4 |
回声 |
2014 |
硕士 |
基于镍铝合金基质的高温润湿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5 |
熊梦雅 |
2014 |
硕士 |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体的相变热特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6 |
何军凯 |
2014 |
硕士 |
全氧高炉工艺与炉内传输反应特性研究 |
“973”计划 |
27 |
郭强 |
2014 |
硕士 |
气体冲击射流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8 |
吴举茂 |
2014 |
硕士 |
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载氧体的通风瓦斯处理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9 |
杨海洋 |
2014 |
硕士 |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煤矿井下抽采煤层气选择性脱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 |
刘亚洲 |
2014 |
硕士 |
COFs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1 |
袁浩 |
2014 |
博士 |
微藻细胞粘附与生物膜式培养实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2 |
林达濠 |
2014 |
硕士 |
培养液表面张力对微藻细胞粘附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3 |
梁家骏 |
2014 |
硕士 |
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流动与传热模拟及优化设计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34 |
赵梓伶 |
2014 |
硕士 |
CO2/N2在分子筛上的吸脱附机理探究及吸附热的测定比较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35 |
彭远旺 |
2014 |
硕士 |
高炉渣离心粒化和余热回收系统的综合分析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36 |
李钦晔 |
2014 |
硕士 |
移动床内煤热解过程的数值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7 |
黄居安 |
2015 |
硕士 |
基于LBM和MS方程的数值格式通用化处理及多组分传质过程孔尺度数值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8 |
王深圳 |
2015 |
硕士 |
SOFC多孔电极微观结构的重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9 |
李彬洁 |
2015 |
硕士 |
高温凝结性尘粒在滤料表面的碰撞粘附过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0 |
邓升安 |
2015 |
硕士 |
中高温颗粒移动床式传热过程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1 |
马敏 |
2015 |
硕士 |
大棒坯轧前热过程仿真与优化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42 |
田小康 |
2015 |
硕士 |
纳米颗粒在微通道换热器内运动与附着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3 |
王琛 |
2015 |
硕士 |
修饰基团对PEG/MCM-41复合相变材料热特性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4 |
师铭泽 |
2015 |
硕士 |
锂空气电池多孔电极几何重构及输运过程的LBM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5 |
郭媚 |
2015 |
硕士 |
烟气脱硫工艺能耗综合评价及过程改善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46 |
史可鉴 |
2015 |
硕士 |
烟气全循环烧结工艺的探索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47 |
钟字奇 |
2015 |
硕士 |
高炉生物质-煤粉复合喷吹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
“973”计划 |
48 |
曾国梁 |
2015 |
硕士 |
超细颗粒物湍流凝并数值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49 |
马娟 |
2015 |
硕士 |
交叉流颗粒床气固分离实验研究及性能模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50 |
刘淑婷 |
2015 |
硕士 |
基于ICEPAK的电子芯片散热方式模拟及实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1 |
郭艳萍 |
2015 |
硕士 |
高温含尘烟气在固定颗粒床中过滤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52 |
刘兆森 |
2015 |
硕士 |
替代元素(Ce、Fe、Al、Co)对LaNi5储氢特性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3 |
韦海林 |
2015 |
硕士 |
基于还原态磷钼酸燃料电池的催化剂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4 |
高垒 |
2015 |
硕士 |
基于镍铜镀膜基材的高温润湿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973”计划 |
55 |
丁洋 |
2015 |
硕士 |
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润湿基质表面对液滴合并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6 |
魏润枝 |
2015 |
硕士 |
碳纳米管填充十二酸的定形相变材料热特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7 |
汤珏 |
2015 |
硕士 |
纳米颗粒与肺泡膜的相互作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8 |
刘鑫 |
2016 |
硕士 |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和容量衰减的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9 |
孙颖 |
2016 |
硕士 |
PEMFC的参数分布及两相流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0 |
吕欣 |
2016 |
硕士 |
SOFC阳极H2/CO混合燃料电化学共氧化机理的微观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1 |
张哲 |
2016 |
硕士 |
CH4与CO2在页岩中竞争吸附的分子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2 |
金修丞 |
2016 |
硕士 |
微波增敏作用下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3 |
李晓颖 |
2016 |
硕士 |
纳米多孔源液体蒸发特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4 |
姜锴 |
2016 |
硕士 |
非水锂空气电池放电过程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5 |
白子琦 |
2016 |
硕士 |
焦炉弥散式立火道热过程数值仿真及NOx生成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66 |
王磊 |
2016 |
硕士 |
高纯铂的缺陷特性对电阻影响的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67 |
蔡汶杰 |
2016 |
硕士 |
高纯铂氧化特性的分子模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68 |
李相澎 |
2016 |
硕士 |
喷淋塔内湍流器的冷态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69 |
王萌琦 |
2016 |
硕士 |
ESP电极和极配方式对完善ESP性能影响的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0 |
周春霄 |
2016 |
硕士 |
静电除尘器性能评价和二次扬尘控制方法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1 |
蒋滨繁 |
2016 |
博士 |
复合污染环境下大气多元成核及PM2.5形成机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2 |
李晓健 |
2016 |
硕士 |
气固逆流移动床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3 |
朱晓玉 |
2016 |
硕士 |
移动床颗粒绕管传热特性与装置优化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4 |
侯业 |
2016 |
硕士 |
稠密颗粒流的本构关系及其流动特性的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5 |
郭浩 |
2016 |
硕士 |
高温固体散料余热回收及系统热力学优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6 |
何莹 |
2016 |
硕士 |
移动颗粒床流动规律与含尘烟气过滤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77 |
张育逢 |
2016 |
硕士 |
新型双层分别式联合热电模型的性能优化研究 |
“973”计划 |
78 |
王镝鸣 |
2016 |
硕士 |
胺基功能化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9 |
张中礼 |
2016 |
硕士 |
共面电极上介电润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0 |
赵雅 |
2016 |
硕士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交易系统构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1 |
杨超 |
2016 |
硕士 |
基于LB-IBM的微血管内纳米颗粒运输及附着的数值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2 |
何城炽 |
2016 |
硕士 |
基于物能流特性的烧结过程火用评价及优化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3 |
王欣宇 |
2016 |
硕士 |
光暗循环对微藻生物膜式培养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4 |
赵健 |
2016 |
硕士 |
U 型辐射管热性能及低NOx排放仿真研究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85 |
陈江伟 |
2016 |
硕士 |
径向流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传热传质数值模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86 |
张宣凯 |
2016 |
硕士 |
同步升温法测定溶液吸收热与解吸热的实验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87 |
刘恋至 |
2016 |
硕士 |
基于火用传递理论的散料床层气固换热强化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88 |
刘丽娜 |
2017 |
硕士 |
基于相场理论的Ni-YSZ电极微结构数值重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9 |
李传祥 |
2017 |
硕士 |
无人机燃料电池系统冷启动及水热管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0 |
刘文丽 |
2017 |
硕士 |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轴承钢碳化物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1 |
王浩波 |
2017 |
硕士 |
气体CO2/CH4在页岩中吸附与扩散的分子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2 |
马方田 |
2017 |
硕士 |
脉冲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与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3 |
邓勰 |
2017 |
硕士 |
非水锂空气电池多孔电极重构及放电过程的介观尺度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4 |
刘帅华 |
2017 |
硕士 |
18650动力电池产热机理及电池组空气冷却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5 |
母雯钰 |
2017 |
硕士 |
锂金属二次电池锂枝晶生长特性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96 |
韩俊涛 |
2017 |
硕士 |
循环烧结过程中污染物生成机理的模拟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97 |
李卫华 |
2017 |
硕士 |
焦炉荒煤气余热高效回收及关键换热装置的开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98 |
郑磊磊 |
2017 |
硕士 |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力学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99 |
刘加达 |
2017 |
硕士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烧结配料优化模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00 |
梁宵 |
2017 |
硕士 |
高温散料移动床传热与工艺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1 |
裴昊 |
2017 |
硕士 |
基于宽粒径散料掺混的移动床间接换热强化方法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2 |
王浩男 |
2017 |
硕士 |
高温下煤灰熔渣的结构演变及结构对黏温特性的影响机理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3 |
武友才 |
2017 |
硕士 |
利用旋转磁场进行海水淡化的影响因素和可行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4 |
王旭 |
2017 |
硕士 |
分层颗粒床内含凝尘高温烟气过滤特性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5 |
何野维 |
2017 |
硕士 |
竖式炉窑内炉料下落运动与颗粒破碎行为DEM模拟 |
“973”计划 |
106 |
刘希 |
2017 |
硕士 |
矿热炉电石熔炼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与参数分析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7 |
张齐璐 |
2017 |
硕士 |
不确定性条件下京津冀能源需求预测及优化模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08 |
周芳 |
2017 |
硕士 |
基于蜂巢结构的对流-辐射转换器强化换热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9 |
孙晓晨 |
2017 |
硕士 |
仿生多肽自组装及其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0 |
朱铖 |
2017 |
硕士 |
基于二维传热反问题的7075铝合金喷雾冷却特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1 |
纳斯嘎 |
2017 |
硕士 |
基于单一反应器的化学链燃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2 |
余永江 |
2017 |
硕士 |
天然气化学链制氢工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3 |
李培 |
2017 |
硕士 |
介孔异质负载聚乙二醇相变复合材料的修饰匹配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4 |
刘灯辉 |
2017 |
硕士 |
多级特征尺寸亲疏水异质壁面滴状冷凝强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5 |
陈文璨 |
2017 |
硕士 |
基于扫描热显微镜的低维纳米材料热物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6 |
臧煜阳 |
2017 |
硕士 |
多级孔碳负载聚乙二醇复合材料的相变热特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7 |
郭璞 |
2017 |
硕士 |
碳纳米材料复合界面热输运强化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18 |
李艳丽 |
2017 |
硕士 |
多粒径高炉渣移动床余热回收数值模拟及优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19 |
解晓宇 |
2017 |
硕士 |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取向型高导热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20 |
刘华峥 |
2017 |
硕士 |
基于晶种法的SAPO-34分子筛膜合成 及酸性气体分离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21 |
吴倩倩 |
2017 |
硕士 |
烟气SO2/NO2精馏分离以及产品气浓度检测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22 |
李心心 |
2017 |
硕士 |
废水煤气化熄焦新工艺数值分析与参数优化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23 |
刘思涵 |
2017 |
硕士 |
散料床层气力空洞形貌特征的CFD-DEM数值模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24 |
张文鑫 |
2017 |
硕士 |
熔渣离心粒化的数值模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3.2 研究生攻关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
序号 |
报告名称 |
会议名称及地点 |
报告人 |
报告类型 |
报告时间 |
||
1 |
Strategy for solving a two-dimensional inverse geometry problem with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and finite volume method |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eat Transfer Advanc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Xi’an |
曹欢 |
分会报告 |
201310 |
||
2 |
Optimal Heating and Energy Management for the Reheating Furnace Using Oxygen Enhanced Combustion |
2013 AIChE Annual Meeting |
王乃帅 |
分会报告 |
201311 |
||
3 |
An Improved Vacuum Pressure-Swing Adsorption Cycle for Upgrading Ventilation Air Methane |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undamentals of Adsorption |
张传钊 |
分会报告 |
201305 |
||
4 |
焊接热输入对高温熔池形态的影响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3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重庆) |
黎磊 |
分会报告 |
201310 |
||
5 |
气体在煤中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 |
刘洋 |
分会报告 |
201405 |
||
6 |
空气纯化系统中CO2与H2O的吸附传质研究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5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大连) |
李楠 |
分会报告 |
201510 |
||
7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with a “Mushroom head” in a Bottom-Blowing Copper Smelting Furnace |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2015 (Busan,South Korea) |
王书晓 |
分会报告 |
201511 |
||
8 |
Control of PM2.5 Emissions by Wire-on-plat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
9th Asian Aerosol Conference, Kanazawa |
李子宜 |
分会报告 |
201507 |
||
9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in Disordered Porous Media with Multiple-Relaxation-Tim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2015 (Busan,South Korea) |
杨培培 |
分会报告 |
201511 |
||
10 |
Research on th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o the Impinging Slot Jet Based on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2015 (Busan,South Korea) |
陈禹琴 |
分会报告 |
201511 |
||
11 |
PEG/MOF-5规整纳米孔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特性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5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大连) |
张建睿 |
分会报告 |
201510 |
||
12 |
介孔受限空间内低维纳米材料的相变特性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5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大连) |
袁思伟 |
分会报告 |
201510 |
||
13 |
Adsorption of Gaseou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on Mesoporous Adsorbents |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undamentals of Adsorption |
李子宜 |
分会报告 |
201605 |
||
14 |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体的相变热特性测试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北京) |
熊梦雅 |
分会报告 |
201610 |
||
15 |
锂空气电池多孔电极运输及放电过程的数值模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北京) |
彭方爰 |
分会报告 |
201610 |
||
16 |
金属单液滴撞击陶瓷球形表面铺展现象研究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7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苏州) |
张沛 |
分会报告 |
201710 |
||
17 |
介质温度对不锈钢棒淬火表面换热强度影响规律的实验分析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7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苏州) |
朱铖 |
分会报告 |
201710 |
||
18 |
锂空气电池多孔电极传输过程模拟研究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7年度学术会议 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苏州) |
姜锴 |
分会报告 |
201710 |
||
19 |
A comparative one-dimensional model study on non-aqueous Li-air battery discharge performance with two different product growth models |
The 12th International Green Energy Conference, Xi’an |
姜锴 |
分会报告 |
201707 |
||
20 |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Volatile Component Variation During Coal Pyrolysis in Lurgi-Spuelgas Furnace |
6th The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
张四宗 |
分会报告 |
201712 |
||
21 |
Fea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novel air separation unit with energy storage and air recovery |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nergy 2020 |
贺秀芬 |
分会报告 |
202012 |
||
22 |
Process progress and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air separation and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nergy 2021 |
贺秀芬 |
分会报告 |
2021/12 |
||
23 |
Thermodynamic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external compression air separation unit with energy storage |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nergy 2021 |
刘雨浓 |
分会报告 |
2021/12 |
||
24 |
The Effect of Fiber Orientation and Multiple Papermaking on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nal Mass Transport of a Carbon Paper |
The 8th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
高雅楠 |
分会报告 |
202109 |
||
25 |
Energy-saving effect of the silica brick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e heat transfer of coke oven |
The 8th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
肖凯明 |
分会报告 |
202109 |
||
26 |
Pore Scale Simulation for Melting of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Considering Interfacial Thermal Resistance |
第15届国际传热、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会议 |
冯光鹏 |
分会报告 |
202107 |
||
27 |
等级孔金刚石 |
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CEBE 2021) |
闫晓鑫 |
分会报告 |
202107 |
||
28 |
掺杂石墨烯纳米片的硝酸钠相变热特性(口头) |
第三届能源与电力国际会议(ICEP 2021) |
吕浩翔 |
分会报告 |
202111 |
||
29 |
A Biomass-derived Carbon Packed Polyethylene Glycol with enhanced thermal and solar energy storage performance |
第13届国际应用能源会议(ICAE2021) |
李培 |
分会报告 |
202112 |
||
30 |
Prospect of biomass power gen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neutralization |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 |
张东旺 |
分会报告 |
202111 |
||
31 |
Wast heat recovery: heat transfer enhanced by helix-waved convection-radiation converter in gas side of heat exchanger |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nergy 2022 |
夏玉聪 |
分会报告 |
202210 |
||
32 |
Adhesion mechanism of deformable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ing CTCS : A lattice Boltzmann analysis |
31 st Discrete Simulation of Fluid Dynamics DSFD 2022 |
刘啸林 |
分会报告 |
202208 |
||
33 |
The Mechanism of Thermal-pH Sensitive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ontrollable Intracellular Drug Release: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2022 |
张根培 |
分会报告 |
202211 |
||
34 |
Droplet impact dynamics on rotat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rmal-Fluid Dynamics 2022 |
舒一夫 |
分会报告 |
202207 |
||
35 |
Icing characteristics of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rmal-Fluid Dynamics 2022 |
李淑昕 |
分会报告 |
202207 |
||
36 |
Enhancing the thermal boundary conductance of Cu/Diamond interface via diamond |
The 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王子扬 |
分会报告 |
202208 |
||
37 |
Analysis |
2nd World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and 7th UK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
杨岩 |
分会报告 |
202210 |
||
38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ing silica gel-MgSO4 materials |
2nd World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and 7th UK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
杨慧 |
分会报告 |
202210 |
||
39 |
Discussion of energy release methods for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 integrated with air separation units |
2nd World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and 7th UK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
王凯文 |
分会报告 |
202210 |
||
40 |
Packed-bed based thermochemical reactors operated under incomplet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ycles |
9th UK-China International Particle Technology Forum |
王成成 |
分会报告 |
202311 |
||
41 |
Investigating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CO2 and H2O in 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
第二届碳中和博士生论坛 |
申明海 |
分会报告 |
202311 |
||
42 |
The reduction of |
The 2023 International |
张洁涵 |
分会报告 |
202309 |
||
43 |
Explor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o-pyrolysis of biomass and waste plastics based DFT |
第五届循环流化床国际会议 |
曹春艳 |
分会报告 |
202307 |
||
44 |
A novel method of operation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for water-isolation- assisted microwave ablation therapy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eep learning |
202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 |
袁畅 |
分会报告 |
202309 |
||
45 |
Composite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understanding film heat transfer of salt droplet on a hydrophobic substrate through visualization |
2024 UK Energy Storage Conference |
喻冬玲 |
分会报告 |
202404 |
||
46 |
Irradiation effect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graphene aerogel encapsulating polyethylene glycol for thermal protection |
7th 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icro/Nanoscal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查婕 |
分会报告 |
202408 |
||
47 |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
23th International Drying Symposium |
宋俊霖 |
分会报告 |
202411 |
||
48 |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perties of amine/functionalized silica based adsorbents for CO2 capture |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AESMT’24 |
王聪 |
分会报告 |
202405 |
||
49 |
Kinetics of NO reduction by biomass char under CO2 atmosphere in a micro-fluidized bed based on the new quantitative method via on-line mass spectrometer |
14th International |
葛臣 |
分会报告 |
20240 |
||
50 |
Co-reduction of hematite by |
14th International |
张洁涵 |
分会报告 |
202407 |
||
51 |
Enhancement of interfacial thermal transport between epoxy resin and silicon filler by self assembled monolayer |
Third Asian Conference on Thermal Sciences |
吴清俊 |
分会报告 |
202406 |
||
52 |
A New Pretreatment Process for efficient gold extraction based on oxidative decoupling |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 |
熊瑞 |
分会报告 |
202408 |
||
53 |
Non-invasive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core body temperature based on a novel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 |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 Transfer |
杜言博 |
分会报告 |
202407 |
||
54 |
Thermal Conductance Enhancement Mechanism at Copper/Graphene Interfaces with Symmetric Tilt Grain Boundary |
Third Asian Conference on Thermal Sciences |
李海墨 |
分会报告 |
202406 |
||
55 |
The Third Asian Conference on Thermal Sciences |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interfacial bonding on interfacial thermal conductance between diamond/carbon nanotube composit |
刘子怡 |
分会报告 |
202406 |
||
56 |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 Transfer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
Nanoadditives-enhanced PEG/AlN composite |
闫可宁 |
分会报告 |
20201 |
||
57 |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 |
Expanded graphite encapsulation of |
闫可宁 |
分会报告 |
202409 |
||
58 |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erature in Iliac vein with different stents |
王鸿瑞 |
分会报告 |
202406 |
||
59 |
亚洲消防国际会议 2024 |
The trade-off characteristic between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and combustion |
刘浩 |
分会报告 |
202407 |
||
60 |
The Third Asian Conference on Thermal Sciences |
Hemodynamic effects of local hyperthermia in coronary arteries after PCI |
闫晓彤 |
分会报告 |
202406 |
||
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研究生培养
4.1 医工结合/环境治理等研究生选题
序号 |
姓名 |
年级 |
学生类别 |
学位论文题目 |
1 |
李子宜 |
2012 |
博士 |
介孔材料吸附气相多环芳烃实验及分子模拟研究 |
2 |
袁浩 |
2014 |
博士 |
微藻细胞粘附与生物膜式培养实验研究 |
3 |
赵春雨 |
2016 |
博士 |
面向气相萘吸附净化的吸附剂筛选改性与分子模拟研究 |
4 |
赵春雨 |
2016 |
博士 |
多环芳烃萘吸附特性研究及吸附机理分子模拟 |
5 |
蒋滨繁 |
2016 |
博士 |
复合污染环境下大气多元成核及PM2.5形成机制 |
6 |
付耀国 |
2017 |
博士 |
高原环境下变压吸附制氧工艺与制氧分子筛性能研究 |
7 |
张雪岚 |
2017 |
博士 |
基于计算生物力学的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优化治疗研究 |
8 |
王二辉 |
2018 |
博士 |
血液流体及其物质输运对血管和肿瘤疾病的影响研究 |
9 |
孟凡凯 |
2014 |
硕士 |
微细颗粒捕集机理和捕集增效研究 |
10 |
李雄赞 |
2014 |
硕士 |
自循环化学氧呼吸器正压技术的研究 |
11 |
付艳辉 |
2014 |
硕士 |
多孔材料对烟气中二氧化硫吸附性能研究 |
12 |
齐阳明 |
2014 |
硕士 |
道路交通中行人红外特性研究 |
13 |
姜理俊 |
2014 |
硕士 |
典型多环芳烃在硅基介孔材料上的吸附模拟研究 |
14 |
张牧心 |
2014 |
硕士 |
中药材厚层干燥流动均匀性模拟与干燥特性研究 |
15 |
汤珏 |
2015 |
硕士 |
纳米颗粒与肺泡膜的相互作用研究 |
16 |
杨飞 |
2015 |
硕士 |
烟气CO2吸附捕集过程的模拟研究 |
17 |
刘兴文 |
2015 |
硕士 |
磁场对细胞冻存特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18 |
崔天宇 |
2016 |
硕士 |
脱硫废水旋转雾化蒸发干燥过程研究 |
19 |
金修丞 |
2016 |
硕士 |
微波增敏作用下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研究 |
20 |
胡亮 |
2016 |
硕士 |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苯、甲苯和对二甲苯去除工艺研究 |
21 |
童云宇 |
2016 |
硕士 |
SCR脱硝工艺静态混合器优化研究 |
22 |
卫禹辰 |
2016 |
硕士 |
环保酵素去除甲醛作用的机理研究 |
23 |
贺丹娜 |
2016 |
硕士 |
环保酵素的发酵机理研究 |
24 |
王镝鸣 |
2016 |
硕士 |
胺基功能化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研究 |
25 |
王正 |
2017 |
硕士 |
基于吸附法的烟气中NOx净化研究 |
26 |
孙晓晨 |
2017 |
硕士 |
仿生多肽自组装及其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7 |
李心心 |
2017 |
硕士 |
废水煤气化熄焦新工艺数值分析与参数优化 |
28 |
吴倩倩 |
2017 |
硕士 |
烟气SO2/NO2精馏分离以及产品气浓度检测研究 |
29 |
张蕊 |
2017 |
硕士 |
环保酵素处理生活污水的机理研究 |
30 |
秦仲阳 |
2017 |
硕士 |
玉米浸泡水的资源回收利用 |
31 |
冯龙 |
2017 |
硕士 |
村镇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特性的研究及新工艺开发 |
32 |
魏一昂 |
2018 |
硕士 |
温度对受体的结构及其与配体结合能力的影响研究 |
33 |
范寒 |
2018 |
硕士 |
污泥焚烧处理系统模型与工艺优化研究 |
34 |
游宇 |
2018 |
硕士 |
毛细血管中产热颗粒输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35 |
包丹琪 |
2018 |
硕士 |
纳米颗粒物在多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机制研究 |
36 |
陈婧怡 |
2018 |
硕士 |
白芍干燥过程热质传递及药效退化特性研究 |
37 |
曹曦光 |
2018 |
硕士 |
高原变压吸附制氧性能优化研究 |
38 |
赵贺朋 |
2018 |
硕士 |
天然气地埋管泄漏扩散规律研究 |
39 |
刘忠其 |
2018 |
硕士 |
环保酵素水解有机磷机理研究 |
40 |
游洋 |
2018 |
硕士 |
烟气NOx净化与回收的新型吸附工艺研究 |
41 |
王伟超 |
2018 |
硕士 |
冷敷对人体组织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 |
42 |
蔡筱怡 |
2018 |
硕士 |
基于吸附法的烟气深度脱水实验及模拟研究 |
43 |
李金豹 |
2019 |
硕士 |
转炉熔渣中调质剂熔解机理与混兑特性研究 |
44 |
李茜茜 |
2019 |
硕士 |
城市生活垃圾固定床热解过程的数值模拟 |
45 |
宋成 |
2019 |
硕士 |
白芍干燥过程热质传递与品相变化研究 |
46 |
贾燕 |
2019 |
硕士 |
营养盐供给及种间作用对微藻生物膜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
47 |
闫秀如 |
2019 |
硕士 |
柔性颗粒在微细血管中输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48 |
张藤元 |
2019 |
硕士 |
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气化及产气燃烧的数值模拟 |
49 |
王帅 |
2019 |
硕士 |
热态脱硫渣与转炉渣混兑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
50 |
杨柳岸 |
2019 |
硕士 |
金银花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
51 |
杨旭日 |
2019 |
硕士 |
生物组织热导率的动态实时测量方法研究 |
52 |
关力博 |
2020 |
硕士 |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制备、性能及传递机理分析 |
53 |
余晓玲 |
2020 |
硕士 |
诊/疗剂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中输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54 |
匡瑞欣 |
2020 |
硕士 |
苯乙烯的沸石吸附特性研究 |
55 |
肖金 |
2020 |
硕士 |
涂敷型整体式吸附剂对CO2的捕集特性研究 |
56 |
张玉凡 |
2020 |
硕士 |
河道流态模拟与水域救援研究 |
57 |
胡伟 |
2020 |
硕士 |
基于变温吸附的空气源热泵无霜化研究 |
58 |
张津毓 |
2020 |
硕士 |
施工地第三方破坏监测传感器布阵及信号识别分类研究 |
59 |
郝文琦 |
2020 |
硕士 |
市政污泥超临界水气化特性的多尺度模拟研究 |
60 |
张峻榕 |
2020 |
硕士 |
基于分子筛的低浓度室内异味VOCs吸附净化研究 |
61 |
邢玉福 |
2020 |
硕士 |
利用表面活性剂调控油水界面行为及流动的格子Boltzmann研究 |
4.2 相关的支撑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1 |
京张生物燃气高效生产利用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
2 |
京津冀生物燃气产业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
3 |
超细颗粒输送与捕集机理研究 |
校内自选项目 |
4 |
能源-水资源关联视角下区域多水源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增效评估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 |
烟气多污染物集并吸附脱除与资源化技术及示范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6 |
纳米颗粒物对介孔材料吸附有机污染气体的影响规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 |
多孔材料脱除超细颗粒物的吸附作用规律研究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8 |
高温烟气循环分级净化与余热利用技术与示范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9 |
高原高寒地区住宿方舱研发与应用示范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0 |
基于复合滤料的气粒共存吸附过滤机制研究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
11 |
复合污染物积聚及VOC/NOx光化学释O3耦合驱动的大气二次PM2.5爆发机制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12 |
灾害医学救治便携式制氧技术及装备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3 |
生物体内液体/颗粒的流动与迁移及调控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4 |
高海拔超长深埋隧道复杂恶劣施工环境综合供氧技术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15 |
农特产品低碳保质干燥技术研发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
16 |
内势-外场耦合驱动下气相污染物多元成核瞬态热-质作用机制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起 |
17 |
吸附剂-纤维复合滤料的创制及气粒协同净化机制研究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
18 |
热物理调控新方法在靶病灶诊疗过程中的临床转化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9 |
多能源驱动模块化制氧供氧关键技术及装备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20 |
面向高湿烟气NOx净化及资源化的吸附剂疏水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1 |
基于磁热支架的PCI术后血管再狭窄防治方法的热物理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2 |
工业污染物耦合脱除过程CFD数值模拟研究 |
校企合作-北京北科欧远科技有限公司 |
23 |
污水熄焦炉数学模型及压力控制策略 |
校企合作-科利特环能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
24 |
低挥发性有机气体在吸附材料上吸附量的测定方法及设备 |
校企合作-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25 |
一种快速高通量可直接测量细胞表面自由能的方法 |
校企合作-河北宝源工程橡塑有限公司 |
26 |
水氧净化材料筛选试验 |
校企合作-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院 |
27 |
《居民生活减塑无塑生活行为指南》团体标准制定项目 |
校企合作-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28 |
皮肤热物性及深层组织温度测量合作项目 |
校企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29 |
生物质燃料热解气化的加压热重试验研究 |
校企合作-山东大学 |
30 |
皮肤热物性及深层组织温度测量合作项目 |
校企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31 |
二氧化碳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实验与模拟计划项目 |
校企合作-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32 |
盾构土理化性质及毒害物质赋存状态与环境风险影响机制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33 |
北京市医疗卫生区域智能化高能脉冲紫外消杀设备研制及应用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
34 |
京津冀区域重点VOCs排放行业治理技术评价与筛选及减排潜力研究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
35 |
冶金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及调控政策研究 |
国务院其他部委 |
36 |
钢铁烧结烟气中SO2、NOx和二噁英源头形成及抑制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