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人情况


( 1 )完成人

姓名

夏德宏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 1

最后学历

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1985 12

高校教龄

40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910734612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科研与教学

电子信箱

xia@me.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教学获奖:

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4年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6年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12年、2013年分别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分别排名第三、第五);

2017年、2021分别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均排名第四)

 

科研获奖:

199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2002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三)

2004年,获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奖(排名第二)

2017年,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四)

2024年,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夏德宏教授从担任热能系教学副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期间,主持和参与了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了以“四个面向”为导引的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理念和以高水平项目为载体的实战化培养模式,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能动学科的应用,并进行培养计划和培养环节优化,为提高能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担任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期间,夏德宏教授作为主要骨干完成了教育部的教改项目“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制”,被全国高校相关专业普遍采用。同时,夏德宏教授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北京市和教育部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相关研究成果为本项目中以“四个面向”为导引的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夏德宏教授带领教研团队以建设的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平台为依托,支持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十余项,对构建能动学科多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夏德宏教授连续二十余年承担《对流传热与传质》《热科学中的非线性问题》等研究生课程,已培养研究生百余名,指导在校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十佳学术之星”“校长奖章”等三十余人次,多名毕业研究生进入钢铁等流程工业,成为我国节能降“碳”事业的主力军。

在以科研促进研究生培养方面,夏德宏教授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技术攻关研发项目,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和翻译出版科技专著3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3项。通过“科研项目-专利-标准-产业化”的培养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实时融入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培养,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为促进我国流程工业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915







 

( 2 )完成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年 9月

最后学历

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1993年 3月

高校教龄

32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研究生院院长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

联系电话

13910030544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研究生教育

热能工程科研与教学

电子信箱

linlin@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先进个人

林林教授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能动学科人才培养和高校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北京科技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人事处副处长、资产管理处处长、基建管理处处长、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从师资队伍、实验实践、条件保障等全方面出发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在担任发展规划处处长期间,创新成立了“青年教师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强化青年教师学术创新能力,为以“四个面向”为导引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担任研究生院院长以来,全面负责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组织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提升新时期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制订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并根据国家计划、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研究制订和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致力于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林林教授一直活跃在能动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活动一线,重点围绕工业节能减排、微观传热传质机理开展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以此为依托重点开展研究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能力培养。

 




2025915







 

( 3 )完成人

姓名

尚新生

性别

出生年月

19728

最后学历

本科

参加

工作时间

19948

高校教龄

31年

专业技术

职称

副研究员

现任党

政职务

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电话

13501376849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教育管理

电子信箱

shxsh@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尚新生主任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深耕多年,以“四个面向”为引领,系统推进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分类培养和“本-硕-博”贯通培养改革,主导构建了多元化的研究生评价方法与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生育人模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同时,积极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组织学位授权学科点的申报、调整、评估、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评估,为北京科技大学高水平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

尚新生主任积极参与学校有关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的重大决策,全方位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动员学术带头人全链条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发挥我校的特色行业优势,与企业和产业协同育人;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激发研究生“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研究生服务国家/行业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水平;同时,将行业产业需求、社会服务与学术创新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为以“四个面向”为引领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担任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积极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完善学位授予与导师管理制度,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以“四个面向”为引领的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治理支撑。





2025年9月15日







 

( 4 )完成人

姓名

姜泽毅

性别

出生年月

197312

最后学历

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19974

高校教龄

28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副院长

(分管研究生工作)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621141902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教学科研/热能工程

电子信箱

zyjiang@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4

姜泽毅教授长期承担《流程工程学》《工业热工基础》等课程教学;主持/参与多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重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负责建设的“工业热工基础”课程得校“优秀课程”称号。与国际能效评估组织、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保持紧密合作。牵头组建课程建设团队,组织编写适用教材,开设 “节能评估基础”和“节能评估案例分析”两门课程,开创了“节能评估”进入大学课堂先河。姜泽毅教授注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合一,在科研协作中寻求协同育人机会。依托与美国落基山研究所、能源基金会等开展的重塑能源”项目研究,将能源结构重构理念引入到“流程工程学”和“能量转换与利用”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牵头筹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新专业,组织构建了“新能源-储能-节能”贯通融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作为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副院长,负责能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设施等建设,从带领学生工程实践、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平台保障等多方面提升研究生育人质量;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多名研究生获“优秀论文”“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工业节能与能效经济”创新引智计划项目,为我校能动学科研究生开展“四个面向”科研创新提供保障。






2025年9月15日







 

( 5 )完成人

姓名

蒋滨繁

性别

出生年月

19944

最后学历

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207

高校教龄

5

专业技术

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8810630487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科研教学

电子信箱

jiangbinfan@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4);中国重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2024)。

蒋滨繁副教授担任《热工过程及设备》能动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改革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北京市、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主持校级教改面上项目“生产实习“虚实融合”强化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参与校级重大教改项目“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能动学科‘三维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面向碳中和的新工科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从唯论文倾向到四个面向引领的能动学科研究生多维度培养体系探索”。相关成果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蒋滨繁副教授依托所主持和参与的多项教改项目,进行“四个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面向经济主战场”方面,主持完成多项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全面提升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前往河钢、冰轮环境、中天钢铁、马钢等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创新训练,为校企融合共建实践创新联培基地和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担任“卓越期刊”ENSS青年编委、SDEWES国际学术委员,与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知名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能动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2025年9月15日







 

( 6 )完成人

姓名

董春阳

性别

出生年月

19772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008

高校教龄

25

专业技术

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纪委副书记兼纪委办公室主任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联系电话

13671192158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思政教育工作

电子信箱

dcy@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3)、北京科技大学第30届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4)、北京科技大学第29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

董春阳部长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了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同时,擅长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使命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让他们认清自我,明确定位;通过开展优秀校友交流访谈、职业生涯探讨等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就业指导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企业、同辈之间的教育和指导,了解企业员工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良好的与人合作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董春阳曾担任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院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等工作,主持制定涵盖研究生入学、课程、开题、中期、毕业等全过程各环节激励政策和保障文件,组织筹备并获批“国家能源多模式工业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推动河钢承钢、冰轮环境、中天钢铁等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四个面向”破“四唯”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条件保障。





2025年9月15日






 

( 7 )完成人

姓名

耿华

性别

出生年月

198012

最后学历

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047

高校教龄

21

专业技术

职称

助理研究员

现任党

政职务

学院副院长(人

事)、党委副书记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910436810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教育与人事管理

电子信箱

huageng@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宣传先进个人(2023)、北京科技大学二级党组织纪检工作先进个人(2023)、北京科技大学保密工作先进个人(2013

耿华院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曾参加校级教改项目4项。尤其是在学院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构建了引育并举为核心的师资队伍人才体系。组织修订了学院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办法,以“丰富评价元素,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等为主体思想,将学术影响力、教学成绩、产业实践经验、跨学科协作能力纳入引才评价指标矩阵,打破师资队伍人才评价的单一限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多赛道、多元化的路径;相关举措为学院发展构建起了结构合理、活力充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核心动力。

耿华院长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构建起了双轨并行、以“教学科研双导师”制为核心的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进行青年教师联谊等系列活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实现“站稳讲台、融入团队、启动科研”的三维成长;同时,为骨干教师发展搭建多维进阶平台,形成了“骨干引领、团队共进”的良性生态。

近些年来,耿华院长将“四个面向”的理念融入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制定了学院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等文件, 构建起了与当前发展相适配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深入钢厂、矿山、企事业单位等生产一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生产需求,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产业服务能力。






2025年9月15日







 

( 8 )完成人

姓名

李诗媛

性别

出生年月

19794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067

高校教龄

6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系主任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621389483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教学科研/热能工程

电子信箱

lishiyuan@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20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湖南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

李诗媛教授担任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主任,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等,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向跨学科、创新性和应用型深度转型。通过系统重构培养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热科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交叉融合。同时,全面推动了与卓越工程师学院、自动化学院合办的“卓越工程人才-智慧能源方向本研贯通班”的建设,形成了跨学科、跨“本研”的协作氛围。强化产学研协同与产教融合,将重大科研项目、校企平台融入育人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营造开放、前沿的学术生态,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科竞争力。

李诗媛教授承担《高等燃烧学》、《先进燃烧理论与技术》、《化石能源低碳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注重教学实践与创新性改革,主持和参加了双碳目标下的《先进燃烧理论与技术》新课程及教学体系建设、从“唯论文”倾向到“四个面向”引领的能动学科研究生多维度培养体系探索、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能动学科“三维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面向能源与环境专业本研贯通的“科教+产教”双融合育人共同体构建等研究生教改项目;建立了涵盖学术成果-实践贡献-创新潜力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能动学科研究生人才创新培养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






2025年9月15日







 

( 9 )完成人

姓名

刘向军

性别

出生年月

196909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199707

高校教龄

28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671211880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多相反应流机理与模型研究

电子信箱

liuxj@me.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第二十届“我爱我师”-专业课优秀老师(2019)、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21)、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4)。

刘向军教授长期为学生讲授《工程流体力学》《高等流体力学》等课程。在教学中,始终以“夯实基础、链接前沿、赋能应用”为教学宗旨,针对流体力学抽象性强、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持续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新形态教学模式探索,构建起了“传统课堂-数字赋能-实践联动”的立体化多形态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创新方面,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面上项目4项、课程思政项目1项,参与校级教学改革重大、重点、面上项目多项,将研究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主编《工程流体力学》教材1本,参与编写教材与专著2本。多年来教学效果突出,得到学生好评,主讲的《工程流体力学》获评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刘向军教授主要从事多相反应流机理与模型研究、工业余热高效回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国家973项目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多项纵向课题,与Air products、北京市热力集团、北京二七机车等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已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并解决了多项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刘向军教授始终将科研创新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科研能力,实现了“科研育人”的深度融合,并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育人特色,目前已指导硕博研究生60多人,多名研究生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及校级优秀论文。





2025年9月15日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 10 )完成人

姓名

刘训良

性别

出生年月

19732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19947

高校教龄

21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146788586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电子信箱

liuxl@me.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第29届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0

刘训良教授曾担任热能系副主任,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牵头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改革、尝试和创新:构建了强化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导向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的框架下,制订研究生名额分配和国家需求导向相结合的相关办法,为引导老师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生选题创造了客观条件;制订研究生开题审查、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盲审和答辩等相关制度和细则,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报告,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实现研究生海外长期访学和短期交流、外国专家来校讲座等相结合的国际交流长效机制,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国际化素养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训良教授先后承担本科生课程《动力机械》《热能工程进展》《热过程模拟软件实训》和研究生课程《计算流动与燃烧》的教学任务,已毕业研究生40余名,其中多人次获评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等。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冶金工业节能减排、余热余能综合利用、热质传输机制耦合分析、化学储能及热管理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和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2025年9月15日







 

( 11 )完成人

姓名

张欣茹

性别

出生年月

19826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137

高校教龄

12

专业技术

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311580005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能量高效转换利用与新能源技术

电子信箱

xinruzhang@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入选(2024)、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22

张欣茹副教授为学生讲授《能量转换与利用》《Energy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生物质能转化原理》等课程。针对能源学科理论性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持续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新形态教学模式的探索,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参与校级教学改革重大、重点、面上项目6项,获批“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所授全英文课程教学效果获评优秀。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起了“理论方法-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能力培养”的互促发展模式。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20余项,其中1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

担任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参与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流本科申报与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碳中和交叉学科筹备和申报、国家能源多模式工业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申报和建设等多项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卓越工程人才-智慧能源方向本研贯通班”的筹建,以“强交叉、重实践”为特色,形成了完善的本-研贯通培养方案。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能量高效转换利用、智慧能源系统设计、新能源技术开发等方向的科研工作,与国家管网、华能、宝武、首钢、河钢、中船等相关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全面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构建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研究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





2025年9月15日







 

( 12 )完成人

姓名

王静静

性别

出生年月

19844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106

高校教龄

13

专业技术

职称

副研究员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电话

13811388691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教育管理

电子信箱

wangjingjing@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7);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

王静静副研究员从事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在培养体系设计方面,深度参与了《北京科技大学2022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的制定工作,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将破除“四唯”倾向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管理全过程,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参与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专业拓展课程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课程设置标准、课程建设办法、课程管理流程与质量评价体系,为研究生课程规范化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她积极助力校级专业拓展课程平台搭建,深度参与课程申报审核、建设督导等全流程管理工作,引入产业前沿课程、跨学科实践项目,推动平台汇聚跨学科、应用型、多样化、前沿化的课程资源,为研究生拓宽知识边界、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和平台载体。为培养符合“四个面向”要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管理保障。

在育人实践中,王静静担任2022级本研贯通学生班导师,精准把握本研衔接阶段学生的成长痛点与发展需求,构建起了“阶段适配-个性定制”的一体化指导体系。通过定期座谈、学业规划辅导、课程选择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平稳衔接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面向产业需求、务实创新 的学术理想与发展方向。






2025年9月15日







 

(13)完成人

姓名

李子宜

性别

出生年月

19904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176

高校教龄

8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系副主任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401169948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气体分离与净化

电子信箱

ziyili@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中国专利优秀奖(2023)、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中国环境科学一等奖(2020

主讲本科生核心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双语)》、实践课程《创新思维与科学方法》和参讲研究生课程《气体制备工程》,《工程流体力学(双语)》被评定为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规范课,基于该课程讲授荣获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作为骨干成员开展《工程流体力学(双语)》《工程热力学》等慕课教学改革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积极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广大学生认识新时代以来国家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激发学好专业知识投身节能减排事业建设的责任与使命。结合一线教学与科研实践,参编了《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超低排放新技术》,探索钢铁行业绿色转型之路。

指导本科生获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毕业论文(全校2名)、北科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或竞赛17项,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第十四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北京市一等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等。坚持亲临实验室一线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获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2025年9月15日






   

(14)完成人

姓名

苏福永

性别

出生年月

198210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1010

高校教龄

15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426066378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子信箱

sfyong@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青创北京”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青聚奇思黑科技专项赛优秀指导教师(2023)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24),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类优秀教材(2025

苏福永老师长期担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燃烧学”(64 学时)及“工业热工基础”(32 学时)课程的主讲教师,每年课堂授课学生约 180 人,同时担任专业课程设计的讲授工作。在工作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目前已完成北京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面上项目 3 项,参与研究生重点教改项目 1 项,重大教改项目 1 项,完成《工程燃烧学》研究型示范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撰写教材 2 部。

科研方面,苏福永教授主要从事热过程模化与控制、高效清洁燃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通过与宝钢、首钢等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合作研发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苏福永老师始终秉持“理论筑基、实践赋能”的培养理念,已指导多名研究生将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同时,苏福永教授注重研究生个性化指导与能力进阶培养;并结合企业具体实际需求,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与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搭建起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桥梁。

 

 



2025年9月15日






 

( 15 )完成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2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19944

高校教龄

31

专业技术

职称

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691351586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子信箱

yuekai@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4)、全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222024

乐恺教授为学生主讲《热工检测与自动控制》《能源系统优化》《现代测控技术》等课程,凭借系统的教学设计与扎实的授课能力广受学生认可。在课程建设上,积极推动研究型和创新型教育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所授的《热工检测与自动控制》课程获评校级优秀课程。针对“热物性导论”研究生课程,创新性开展双语优秀课程建设,同步完成教材编写,为学生构建起了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主持各类教改项目5项,发表相关教学论文3篇,编写校内讲义2本,形成了“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改革落地”的完整闭环

科研方面,乐恺教授主要从事能量与物质传递及流体流动、生物传热传质、血流动力学、工业过程中的热物性测试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课题合作负责人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以主要参加者身份参与并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生物热物理等基础研究领域持续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实际需求,完成多项应用型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依托国家级课题与企业合作项目搭建科研实践平台,让研究生深度参与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创新了“科研育人”的实践成效。






2025年9月15日







 

( 16 )完成人

姓名

罗春欢

性别

出生年月

19836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参加

工作时间

20145

高校教龄

11

专业技术

职称

副教授

现任党

政职务

系副主任

工作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13488823381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电子信箱

luochunhuan@ustb.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政编码

100083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北京科技大学第1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4)、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

罗春欢副教授为本科生和留学生讲授《工程流体力学》、《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氢能及新型能源系统》等课程。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来华留学生全英文示范课程1项、课程思政项目1项,参与校级教学改革重大、重点、面上项目3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案例入选新华网“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同时,组织学生参与SRTP科学研究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8项,本科生通过参与SRTP和课题组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TOP期刊6篇。

罗春欢副教授自担任热能系副主任职务工作以来,参与申报了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国家能源多模式工业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参与完成了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和北京市“一流学科”的申报;参与撰写并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碳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碳中和交叉学科”、“能源环境管理交叉学科”等学科学位点;参与完成了“智慧能源”中组部卓越创新班培养方案的制订;完成并通过了“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的自核验工作。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针对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新型储能技术、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开展原创性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负责国家重大军工项目。为培养研究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2025年9月15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