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全面覆盖能动学科研究生培养,依托“四个面向”为导引的多维度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与流程工业绿色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
北科大建立了“四个面向”导引的多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全面试点应用于能动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形成“能源+”等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培养范式,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占比60%,博士生100%具有国际交流经历;面向“经济主战场”,“一生一师”企业导师全部覆盖在校工程硕士,形成研究生扎根工程训练长效机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95%博士生和80%硕士生参与国家重点专项、国自然等国家项目;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创了热物理与医学诊断交叉人才培养新途径;半数以上研究生取得论文、专利、标准等至少2类成果,支撑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国标/行标,并应用于宝武等钢铁工业,服务北京2022冬奥会等重大赛事和京津冀绿色创新发展;毕业生进入“四个面向”相关产业的人数以每年25 %的速度增长,成为流程工业碳中和等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科大能动学科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切工作的总遵循,几十年来在栋梁之才培养方面积淀深厚。继培养出国内外知名院士、全国政协常委、211高校校长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管理者之后,近年来又培养出国家“万人”名师、“杰青”“优青”、“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四个面向”领域突出贡献者,更涌现出“青年托举”“洪堡学者”等十余位青年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高水平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多学科跨文化精英人才汇聚地。
(2)逐步拓展了本成果的内涵和在环境、机械等相关工科的适用性
本成果全面覆盖多届能动学科研究生,并与同类型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学科合作分享,提升本成果的内涵。例如,目前环境工程学科研究生取得专利、软著、标准等除论文以外多元化学术成果的比例达30%;机械等学科加强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是研究教学示范中心”等多学科融合平台建设,已成为提高北京市相关高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3)以联合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纽带深化了“四个面向”的跨校园育人模式
以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依托,本学科与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首钢、河钢、航天工程等深入探讨了校企、校际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深化了“四个面向”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打造了“产学研”多方协同的大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级项目跨校培养的研究生人数以 10%的年增速持续上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